第125章 二征徐州(2 / 2)

徐州時溥看到了希望,急忙調兵猛攻宿州。宿州守將郭言頑強抵抗,不幸陣亡。

郭言,草軍出身,屬於朱溫的“半路嫡係”,因為郭言是黃巢進犯長安時才被裹挾進草軍,之後劃歸朱溫帳下,然後隨朱溫叛齊降唐,所以如果粗論資曆的話,他也是朱溫的嫡係舊部(原草軍下屬),比葛從周、霍存等人的資曆老,但細論起來,又比朱珍、龐師古等人晚,我們姑且戲稱為“半路嫡係”。

論實力,郭言並不遜色於諸將,“性剛直,有權略,勤於戎事”,文武雙全,性格豪爽,他經常自掏腰包,接濟手下的貧困士卒,因此很得士心,是士兵心中的好領導、好長官,人人都願意為他效死命,因此郭言所部的戰鬥力非常可觀。

在與蔡賊秦宗權的對抗中,郭言所部每次都能以少勝多,而且從未敗績。朱溫也曾把他比作三國猛將許褚(言乃吾之虎侯也)。

俗話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前亡。

當徐州時溥率大軍前來時,郭言再次以寡擊眾,“勇於野戰,喜逢大敵”,他最喜歡以寡敵眾,最愛打硬仗,最愛啃硬骨頭。然而這一次卻成了他最後一戰。

戰鬥中,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給徐卒帶來了重大傷亡,以少勝多,迫使時溥率軍後撤。期間,郭言被流箭所傷。望著遠去的徐卒背影,望著墜落西坡的夕陽,郭言欣慰地閉上了眼睛。

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郭言做到了。

短短幾天之內,朱溫接連遭受重創,損失了李璠、郭言等功勳老將。痛定思痛,朱溫認為還是應該集中力量先解決掉徐州時溥。

於是,帶著複仇的怒火,朱溫調動了數萬大軍,直撲徐州,沿路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

一場水災又讓徐州時溥雪上加霜,境內人民苦不堪言。

自從光啟三年(887),時溥在泗州截擊赴任淮南的李璠、郭言開始,至景福元年(892),朱溫與時溥之間的混戰已經有五年之久,期間朱溫始終處於優勢地位,完虐時溥。感化軍轄境內的人民死亡率高達60%~70%。

當然,這種驚人的高死亡率並不是直接死於戰場,除了戰場的直接損傷,更多的是間接戰爭損耗,例如戰爭導致了農民無法耕種,還有一部分是天災。總之,都與這場戰爭脫不了乾係(徐、泗、濠三州民不得耕獲……複值水災,人死者什六七)。

如此高的死亡率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無法承受的,時溥儼然是窮途末路,被迫向朱溫發出求和申請。

朱溫開出了停火條件:滾蛋!

時溥必須無條件離開徐州,讓出感化軍。城下之盟,沒有回旋餘地。時溥隻能答應。

於是,朱溫上奏朝廷,要求把時溥調離徐州,另行委派高級官員接管徐州感化軍。

朝廷準奏,下詔時溥為太子太師,調回中央;命宰相劉崇望出任感化軍節度使。

詔書送到,時溥臨時反悔,拒絕出城,理由是擔心朱溫在半路截殺自己,故而拒不奉詔。劉崇望剛出長安,就知趣地原路返回。

時溥隨後複奏朝廷,說感化軍將士及人民群眾非常愛戴我,死活不肯放我走,盛情難卻,我實在脫不開身,還望陛下順應民意。

既然人民群眾如此擁護,那就……朝廷複詔時溥留任徐州感化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