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他們燕王府控製的四支商隊,已形成競爭關係的早早打入了東部蒙古的市場,
並且貿易往來關係已達三年,與韃靼中近十五個部落簽訂了長期采買協議,並且互相有‘虧欠’,或是提前預支金錢、或是提前預支貨物。
這日常用品采買中,因著北平或京城新興起的潮流,額外加入大量的羊毛也不足為奇。
如今早已有不少蒙古部落歸順於朝廷,正規軍中也不乏有著蒙古這邊的異族人。
若是他們北平能主導一場對蒙古的、非武力性的收編,那麼屆時在戰爭中他們將會擁有數之不儘的戰馬以及一支以萬為單位計數的軍隊。
口號便是——破壞同胞家園安定者,非遠必誅。
畢竟這穩定的貿易鏈條構建完畢後,朝廷動了北平燕王府,就相當於斷了蒙古部落的安定與富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凡事隻要關乎到今晚這口熱飯、今晚的炕頭是否能安睡上,那便是豈能不敢為的大事。
在經濟與富足的蠱惑下,不出三代,蒙古必亡,
甚至在輔以未來朝廷軍隊對西部蒙古瓦剌和更遠處**的蒙古帝國殘黨的討伐屢戰屢勝後,當年偌大的蒙古帝國全領土版圖儘數納入大明疆域也指日可待了起來。
……
而除此之外,他與朱高熾所協商的北部特府的政策也可以逐步安排下去。
《北平新政》,道衍願意這樣去做稱呼。
道衍認為他們如今完全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根本不用擔心朝廷察覺之後派專人來製止,因為他們要的就是這一份對比。
《北平新政》主打一個公平,能者多勞、付出多、回報多,家家有飽飯吃、有餘銀可以花,甚至將連誅、連坐等酷刑更改為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榮譽感,和少量的祿補。
老百姓看重生存,尤其更喜愛這些‘免費’的祿品發放。
這種仁政之下的約束,未必不會比酷刑來得更有用。
因為《新政》中,並非是不懲戒違法、犯法之人。
在這樣對百姓極其有利的新政下,朱允炆派人來了,一切回歸原點,什麼都沒有了。
所謂不滿,便是曾經擁有過,如今被掠奪走了。
民心啊。
這個時候,百姓心中想的會是什麼?
會不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