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範仲淹之赤誠可比孔明也,恨隔千年不能拜為軍師以安民也。”
龐統哈哈大笑,對著身旁的孔明魯肅法正等點了點道:
“主公大業已有我等襄助,且荊州亦有徐元直輔佐,竟猶覺不足也?”
劉備風趣一笑:
“淮陰侯言將兵多多益善,而若安世民,誌同道合之輩亦當多多益善也。”
聽聞此語,龐統亦拱手稱善。
孔明則是將光幕那兩次興學抄錄完之後重新看了一遍,隨後遞給魯肅供其覽閱,隨後對著劉備振奮道:
“吾等雖不如那北宋財豐糧足,然亦可據此而改太學,哪怕得用一二亦可稱仁政也。”
說到正經事上劉備也嚴肅了幾分,心中略微合計了一下緩緩點頭:
“如今關中之態,正如這範仲淹所言,乃百廢待興也。”
“宋興教育之策與吾等此前所想亦不謀而合,當設匠塾授百工之法並輔修算學,好得一技之長以豐家資。”
就劉備所知,去歲步騭返江東之後,又多次往返江陵,最終與荊州方麵暫時休戰,作為代價便是江陵商船自可沿江而下暢通無阻。
益州之赤糖雪糖,蜀錦刺繡,皆經過江陵而輸送至江東,一部分流入江東大姓之手換做財糧,但更多還是裝上小船,通過濡須口沿河北上,輸送入北地賺取巨資。
糜竺私下稱汝潁豪姓以屯田之糧換取益州之產,乃稀鬆平常之事。
畢竟蜀錦買來可以暫且放起來等用時再裁,但那蔗糖隻要嘗過便沒人能拒絕,尤其是雪糖在北地一直都是緊俏貨。
糜竺更是聽到傳聞稱有曹氏貴人斥巨金購雪糖,而結合光幕所知,恐怕多半便是那位甘蔗劍聖魏文帝了。
這種情況下,劉備覺得對關中百姓來說,想要賺取家用最簡單的辦法便是先學一門匠藝了。
……
甘露殿。
相較於孔明等人的精打細算,李世民對其的處置便頗為簡單:
“將其抄錄送於國子監祭酒,命考議成效,據實而稟。”
杜如晦拱手領命。
將這件事處置了之後,李世民再轉身看向李靖:
“武學之事亦不可荒廢,一切還需藥師費心。”
李靖也肅然應下。
眼看著隨後甘露殿眾人皆低頭思考,或交頭接耳議論這宋之教育法度,李世民臉上略有一絲自得,但左右張望之後便發現無人詢問,於是隻好向皇後開口道:
“皇後可知這宋教育之弊?”
“妾不知,陛下竟已察也?”
長孫皇後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訝然道。
李世民的兩條眉毛便頓時差點飛起來,眼看長孫無忌等人皆抬頭看向他,方才不急不緩輕咳一聲道:
“此前有言,宋之積弊為以文抑武,時人皆以參科舉為榮,以衛邊戍國為恥。”
長孫皇後相當配合,點點頭道:“確有此事,然與教育有何乾係?”
“自是有關。”
說到此李世民反倒是少了幾分顯擺的心思,心情也似乎不佳了起來:
“此般教育再如何改,學生終歸還須麵對科舉而爭名。”
“尚經典而恥百道,崇文而貶武,這便是宋弱之根源。”
“皇後,這王安石如何要立三舍法?”
長孫皇後略微一想也自是明白:
“應是合那分科之法,令那治事齋學生可升至三舍之上,不經科舉而入仕也,可稱善法也。”
“自是善法。”李世民點點頭,隨即看到杜如晦臉色變化便乾脆點名道:
“克明既知,不妨說來。”
杜如晦也不推辭,隻是低聲道:
“既欲行這三舍法,便可推知,彼時宋之科舉已有積弊難改。”
“而那範仲淹最初興學改教育,乃是為科舉而製。”
“故而這宋科舉與教育乃一體,科舉積弊不除,則這辦學之法便難稱善。”
不過說到最後杜如晦也都有些茫然了,他們如今還不過在摸索著完善科舉了,但這宋竟也將科舉玩壞了?
房玄齡低頭思索了一下搖搖頭道:
“宋臣皆乃科舉所出,如何能再改製科舉?”
一直沉默的長孫無忌語出驚人道:
“既難改之,不如廢也。”
一時間甘露殿內皆儘側目而視。
【宋朝的最後一次興學便是在宋徽宗時。
宋徽宗登基第二年改元崇寧,蔡京奏請興學貢士,宋徽宗許之,隨後發布了一係列詔令,崇寧興學開始。
依照宋徽宗之令,北宋境內所有州縣都需要設立官學,並且根據州縣規格給出了詳細的KPI考核界定。
崇寧三年規定,大縣的縣學至少要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三十人,而且從縣學就要開始施行三舍法。
如此一來,縣學生可升入州學,州學生可貢入太學,一張學校網絡將北宋全境覆蓋。
這種情況下太學自然也需要升級,依照宋徽宗之令,汴梁的太學外新開設了太學的外學,賜名辟雍,興建宿舍1872楹,從州學考上來的學生便可入辟雍,不出意外的在此處也施行三舍法,最終可以晉級到正式的太學。
至此,崇寧興學的治學規模已經是宋神宗時期的一倍以上,甚至已經遠超盛唐時期。
甚至宋徽宗對此猶不滿足,下詔令各州郡“州給常平,縣用地利”,要求各地官府出資供養官學學子,稱“養士費”。
是不是很熟悉,有那麼一點義務教育那味了你敢信?
隻不過讓宋徽宗失望的是,即便已經下令國家養學生了,當時的士人仍以科舉為重而不專學校。
崇寧興學改製的教育製度與科舉的矛盾也愈發尖銳。
於是崇寧三年,宋徽宗下了個一道諭令:
詔罷科舉,取仕之途悉歸學校升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