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千燈作天河(2 / 2)

畢竟前漢時長安為京都,據說那時皇家亦會讓儺師們在宮城前驅儺,以示天恩。

但自從光武皇帝後,京都改洛陽,驅儺的地點也就變成了洛陽,與長安再無緣。

後來董卓倒是將天子給擄到了這裡,但彼時兵荒馬亂,天子無心祈福,百姓也無福消受,故而如今可謂是完全難以想象的迥異之景。

還不待驅儺完畢,百姓中便有人輕泣,相顧淚眼。

張既則是目瞪口呆,他覺得自己應當不會認錯,那擊鼓的必是錦馬超,雍州口音相當明顯。

而這儺師頭領即使戴著麵具,他也能一眼認定,必是張翼德將軍!

“若是無此亂時,三弟即便不從軍,也能當個好儺師。”

茶陵酒家頂樓上,劉備抱著阿鬥如此評價道。

此前顧慮甘夫人體弱以及戰事未定,故而劉備未讓家眷跟隨。

但後來甘夫人來信稱經張仲景湯劑調理,身體已好轉許多,兼之長安安定,最終在十月時便遣人手將家眷接了過來。

“益州卒得返,成都父老皆念三將軍恩情,若為儺師,益州百姓定當鼎力支持。”

劉備扭頭,迎上了說這話的人的一汪秋水,他也不避,大大方方點頭道:

“吳娘子這麼說,三弟若知必然歡喜。”

吳氏女隨甘夫人和孫夫人一起北上來尋他,也算不上意外。

或是定了關中令劉備心態發生改變,也或是阿鬥說了許多吳娘子親切待他的之事。

益州時一味避讓的想法已經不複存在,劉備心底如今浮現的想法是:

不知吳娘子的婚事她自己能做主否?

但想到她說的話便讓劉備捎帶想起來夏侯淵,更是想起來了如今還滯留長安的張郃,心下一時間有點躊躇不知該如何應對。

拉回劉備注意力的是下巴上的痛楚,一低頭就看到阿鬥正在拽自己胡子:

“爹爹說了,今日除夕不言公務。”

劉備隻得一笑,出言保證必然遵從,阿鬥這才展顏一笑。

不過腦內還是難以遏製的想到了久鎮荊州的二弟。

希望明歲的除夕,三兄弟能齊聚一地,如那二鳳皇帝詩詞所說,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吧。

盛大的驅儺儀式給長安帶來的是憶昔日強漢的感慨,而接下來的鐵樹銀花給長安百姓帶來的便是無儘的驚歎。

壯漢赤裸登台,擊鐵水揚空,燦爛星火在鬆柏枝上迸射,將這座“樹台”妝點出奪目光彩。

千花綻樹,星落如雨,紙燈琳琅布滿路。

嗚嗚丫丫的絲竹之聲響了起來,這是劉備儘力尋找收集的樂器,孔明與龐統花費了一日尋會吹奏者,儘力編曲後在此時奏響。

說不上有多好聽,但劉備聽著樓下百姓的讚歎,知曉對他們來說這已經夠了。

敲打鐵水造鐵樹銀花的壯漢已經換了三波,但百姓們依然觀看的如癡如醉。

最終還是一個將軍出來大聲宣布稱準備的鐵水已用完,百姓們方才依依不舍作罷。

至此依然未完,不知何時方才唱儺戲的台子上已經布滿了小燈,不過皆未點燃,密密麻麻約有近千盞。

劉備小心抱著阿鬥靠近了闌乾觀看,他對整個流程心知肚明,因此毫不意外的看到了孔明一襲正裝出現在了台上。

認真想來,這似乎還是他第一次看到孔明穿著寬袍長袖,紅黑相間,飾玉帶花靴綬冠,配上嚴肅的麵容,與那光幕中的諸葛丞相也有了五分神似。

而他的軍師在台上講的話,借助軍士大聲呼喊,整個直街上也聽得清清楚楚,言辭間並無繁文縟節,說得相當直白。

即便是不識字的老農也將其中意思聽得明白:

這位軍師說從董卓使關中沃土毀於一旦,到如今三秦既定戶有餘糧,關中的亂世已然結束。

而如今台上有明燈可飛天,若在場有雙親俱歿於亂世者,可登台點燈為父母魂靈祈福。

說罷,這位軍師便肅容束手站在一旁。

街上百姓麵麵相覷,很快便有人麵帶哀色登台,從軍士手中接過火折子吹燃,小心點燃了最近的一盞燈。

眼見著這盞燈搖搖晃晃飛起,這個年輕人便倏然淚崩,跪地對著那盞飛上天空的小燈連連叩首。

而很快,便有更多人登台,那個火折子在這些沉默的人當中依次傳遞,很快有人在街邊貨郎那兒借了火折子登台點燈。

千燈齊飛,好似一個個無言的魂靈一般在長安上空飄蕩,上承天河,下接百姓,就連劉備一時間都有了錯覺,似乎這簡單的小燈真能承載魂靈,令陰陽兩隔之人溝通一般。

有這般感覺的並非隻有劉備一人,他親眼見到也能聽到,下方百姓有人朝著這片燈河嘶吼,有人淚水漣漣的大聲呼喚著一個個名字。

或訴家中瑣事,或傾訴對親人思念,或相告平安。

入目所及,在場之人無有不悲者。

“爹爹,我想姨娘了。”

劉備低頭,看到阿鬥眼巴巴看著他,眼底似有水光。

他輕歎一口氣,將阿鬥抱緊了兩分,抬頭凝視著那一片千燈天河,似能透過其中看到一個麵容姣好的年輕身影。

孔明肅手站在台上,看著在場未亡人念亡人之景,瞧著身邊士卒一個個或麵有不忍或目光發直,應也是想起了已逝親人。

最終他麵無表情仰頭看著天空,袖中雙拳微微攥緊。

長安城南,張郃看著北麵天空上的星星點點雖不明是什麼情況,但他忽然很想念自己鄴城的家人了。

……

不同於漢長安的飄雪之景,李世民已經記不得這是第幾次感歎這七月天氣炎熱了。

不過相比起天氣炎熱,更為焦灼的是他的內心。

好在看過光幕的十日後,終於有信使來報:

“代國公押送賊酋,已至長安西金光門!”

李世民直接跳了起來,將早已想好的回答丟了過去:

“命其押俘繞行至城南,從明德門進城!”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