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威恩大行魯子敬(2 / 2)

不予置評。

【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因為“逐寒”的特性,在南方並沒有造成如北方一樣的慘劇。

但從濡須口擴散的疫病如同最精準的刺客,帶走了四十六歲的魯肅的生命。

就此,江東的天暗了。

魯肅可能是漢末江東最為傑出的政治家。

這個被史書記載英烈慷慨的人,是孫劉聯盟的首倡者,也是這份盟約的實際執行者。

他能力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共守長江使曹操聞而大驚。

也能劉備得益州後單刀赴會,陳兵荊州促成了湘水之盟。

對咱們現代人來說,世界史屬於必修,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曆史雖然未必清楚,但大體應該都理解,這種“鬥而不破”才是政治盟友的真實狀態。

而一千多年前的魯肅玩兒的可謂是信手拈來。

魯肅死後葬於嶽陽,後人在其墓祠的門楹上寫了一副對聯: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

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橫批為:威恩大行

UP主個人以為,這副對聯算是對魯肅一生最好的總結。

這位橫江將軍並非如文學作品當中那般迂闊,而是清楚的認識到了江東的短板,並在有限的資源內最大化的為江東爭取利益,並一直著眼於天下,並堅定不移的執行。

自魯肅之後,江東再無能放眼於天下的謀士。

合肥城張遼率敢從之士效死一搏,得張八百之名。

孫權數攻合肥不得逾望徐州興歎,雄心就此消磨。

自從魯肅逝世之後,孫權就很難稱得上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反而更像是一個政治上的投機分子和無賴政客。

魯肅若未遭厄,應當依然沒辦法阻止孫權呂蒙合力謀劃江東,畢竟偌大的江東麵對合肥確實堪稱無計可施。

但至少魯肅絕不對做出“屈身降曹求辱,背刺關羽獻媚”這種行徑。

畢竟作為盟友,劉備的兵力是能夠計算出來的,並不富裕。

關羽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固然戰績無雙,但實際貧瘠的兵力和難伸援手的後勤,以及曹軍的三麵合圍也注定了二爺很難再進一步擴大戰果。

這種吃上頓沒下頓的盟友對江東來說很難稱得上是威脅,而是實實在在的助力,畢竟弱點和需求都是擺在明麵上的。

讓關羽在荊州麵對曹操的十幾萬兵力cos戰神,江東傾儘全力繞過合肥強襲壽春從而能夠控扼淮水,同時以糧草牽製關羽,這才更像是魯肅會做出的決策。

但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魯肅歿後兩年,呂蒙自以為高明的白衣渡江奇襲盟友,擒殺關羽送曹以獻媚,留小人之名。

昭烈皇帝複仇,舉傾國之力不計後果欲與仇敵同焚死,八百裡夷陵大火抱憾,留千古之恨。

英雄扼腕,昔日姻親盟友就此兩敗俱傷,再也沒辦法對北方造成一丁點威脅。

大概沒人能想到,建安二十二年一場大疫後,吳蜀的失敗便已成定局。

明末時思想家王夫之讀此曆史時曾慨然:

肅之死也,羽之敗也,操之幸也,先主之孤也。悲夫!】

《懸壺濟世,我隻是想長生不老》:古典仙俠類,裡麵的墨家、儒家、法家思想和現在的社會現象比對,值得一讀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