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益州儘平(2 / 2)

如此情況下,益州北可進關中,東可入荊揚,南能通交州,再也不必困守一地!

而且自家小妹……按下了這個想法,吳懿變得鬥誌昂揚。

在隨後的一個月時間裡,吳懿和張嶷就宛如兩條手臂,對整個滇南澤附近進行了詳細的來回梳理。

滇池、毋單、同並、西豐、勝休等一些比較重要的城池也正式駐兵派官,此地也正式重新平定,成為益州的一部分。

這些梳理完之後已經是二月初,吳懿馬不停蹄繼續帶兵南進。

進乘峽道連通交州和益州,吳懿命李恢駐守滇南澤,自己與張嶷集中兵力優勢,直接攻克了進乘峽道北端的賁古縣城。

隨後命司馬懿駐守這裡,吳懿與張嶷再次揮師向東,順利攻克了鐔(音同尋)封縣。

並在宛溫城北截住了爨氏欲逃的最後餘孽。

這場戰鬥毫無任何懸念,一心要逃的爨氏反而覆滅的飛快,死的死,降的降,不大的戰場上很快就沒有站著的敵軍。

而目睹了這一切的宛溫人選擇大開城門,恭迎吳懿等人入城。

“征戰近八月,如今益州終平。”

登上宛溫不大的城樓,吳懿述說著簡單的功績。

而在一旁的張嶷早已是麵色激動,興奮之情難以言表,最終悶聲道:

“若是主公在此就好了。”

吳懿沒說話,但臉上同樣也是這個意思。

不過最終吳懿還是收拾了心情,遙遙看了眼下麵士卒正在清點的爨氏亂賊,笑道:

“些許賊人皆為螳臂擋車之輩,如今主公恐怕已經至漢中矣。”

“等我等回返,或能聽到還定三秦的消息。”

這個想象反倒是讓張嶷更激動了。

不過吳懿則是有點拿捏不準接下來要如何做。

從賁古入進乘道,行上兩百餘裡便是交趾。

這宛溫往東是牂柯道,道路複雜能至交州的合浦。

南中平定的消息多半會被商賈們通過這兩條商路帶到交州去。

不知道交州的士燮會作何反應?

那與自己同名的司馬懿應該是能將此事處理妥善的吧?

情不自禁的,吳懿心裡蹦出來了這個名字。

但吳懿卻並不敢如此做。

主公返成都之前曾私下與他交代,這司馬懿不可委以重任。

這也是他指定李恢鎮守滇南澤而將司馬懿帶在身旁的原因。

畢竟自己和主公的關係或許會變得千絲萬縷,吳懿不想耽誤自家小娘,主打的就倆字兒:

聽勸。

宛溫雖然人多,但此地偏遠,繁華皆因商貿,既無大族也無巨賈,翻不起什麼風浪。

因此留下些許士卒之後,吳懿便正式打道回府。

相較來說滇南澤才是益州南部真正的膏腴之地,需要花費力氣經略。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回到賁古縣時,司馬懿送來了一個讓吳懿驚訝萬分的消息:

“交州來使?”

司馬懿點頭確認:

“為首者乃是士燮之子士徽。”

“還有兩位副使,一者名為魯蒙,一者名為甘議。”

沉吟了一下,司馬懿送上了自己的判斷:

“餘觀之,二者皆非常人也。”

吳懿點點頭,臉色看不出喜怒:

“彼輩可有說,此行所為何事?”

說起來這個,司馬懿的臉上寫滿了很感興趣:

“荊南有變,欲來借兵。”

吳懿啞然,萬萬沒想到竟是這番理由。

司馬懿往前小小跨了一步,低聲道:

“將軍,餘以為……”

不待司馬懿說完,吳懿便便擺了擺手。

既是主公特意交代過的,吳懿不想讓對方左右自己的決定。

而在此時,吳懿忽然想起來了遠在成都的自家妹子。

他們本是陳留人,叔父吳匡乃是大將軍何進的副將。

何進身死,朝中亂象叢生,吳家恐被株連,乾脆搭上了彼時熟識的劉焉這條船入蜀。

隻不過沒想到的是這天下亂象竟也應在了劉焉身上。

眼看著劉焉斬漢使,斷漢中,造皇帝輿車甚至意圖進攻長安自立,吳懿感覺父親當初多半沒想到會有這麼一遭。

更沒想到的是,劉焉欲據益州亂漢,如今又有主公走高皇帝舊路複漢。

既如此,便不可做困守之徒,因此吳懿揮揮手:

“那便見見這交州使者。”

而在吳懿思念自家妹子的同時,正在與孫夫人小聲說話的吳氏女似乎心有所感,朝著南邊發了一會兒呆。

這番走神很快便被阿鬥察覺,當即便抱著吳氏女的小腿撒嬌起來。

如此行為不免讓孫夫人有些吃味:

“阿鬥,五禽戲還餘十組呢。”

同時不忘用木劍敲了敲阿鬥的肩膀示意其專注。

於是阿鬥便老老實實繼續做那沒做完的五禽戲。

被父親接來成都後一起生活不過數月,父親就再度離開,連諸葛師傅都一起去漢中了。

諸葛師傅走之前交代的話他還記在心裡,他要強身、勤學,如此才能早點幫助父親,並能相隨父親左右!

吳氏女歎了一口氣,兄長南征未歸,玄德公如今也已去了漢中。

成都生機盎然依舊的景象在她眼中卻已都沒了意思,站在一旁看著阿鬥努力練習五禽戲之餘,吳氏女則是忽然記了起來。

孫夫人也是有兄長的。

隻不過孫夫人這個兄長,不管不問不說,如今還驟然輕襲玄德公。

孫夫人夾在其中定然也是兩相為難且委屈。

相較而言,自己這些許愁緒反倒是不算什麼了。

遠處的甘夫人坐在椅子上,瞧著吳氏女低聲與孫夫人說了些什麼,引得她咯咯笑了起來,引得眉頭愁緒散去了些許,心下也多了些寬慰。

不知夫君在漢中,安否?

而此時的劉備倒是覺得自己快活得很。

大踏步入了上邽,遙遙便是大笑:

“一歲不見,憲和猶安,吾心甚慰!”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