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覺用益州土話怎麼說來著?
好耍!
……
甘露殿中,杜如晦看著那光幕的調侃,打心眼裡感覺,魏征真應該好好感謝一下後輩。
與其相比,魏征那在以往稱得上刺耳的諫言,如今隻能算是宛如清風拂麵。
不過略掉倭國這烏七八糟的事不談,杜如晦還是更加重視出自大唐的國書,也是因此眉頭擰了起來:
“倭王?”
隨即便恍然,這倭國妄自尊大,與廣神……煬帝的國書自稱天皇,從而惹得煬帝不喜。
但煬帝不在意,這高宗可是非常在意的,畢竟後輩已經不止一次調侃過高宗的“天皇大帝”。
由此看來,高宗或許還存了奪倭國之尊號的心思,隻不過……
“這倭國,不需要有天皇。”
李世民同樣注意到了這國書的抬頭,同時打心眼裡認為這麼做非常合適,態度讚賞。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從後輩這言辭習慣來說,倭國這天皇之號最終還是流傳了下去。
李世民有作為皇帝的敏感性,就如天可汗並非是一個單單好聽的虛榮的稱號,背後代表著的是河西諸部對於宗藩關係的確立,將對突厥戰爭的大義握在了手裡。
而天皇這個尊號的背後,李世民同樣也讀得出來:
就是不想認華夏這個爹。
但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對於倭國的興趣反而更加濃厚了。
這就猶如騎士馴馬,李世民向來喜歡挑選烈馬下手。
因為馴服烈馬的這個過程能讓他熱血沸騰,而且往往烈馬被馴服之後會是最好的戰馬。
對國家的征服也是同樣。
尤其再想到目前倭國掌權的乃是一個女皇,這份興趣更是直線增加。
若是海東攻略能夠達成,他李世民的功績是不是能再添一筆:
第一個俘獲女皇的漢家天子。
【唐初的海東風雲也隨著朝鮮半島的正式遺失落下帷幕。
但關於造船上咱們還是能夠漫談一下。
畢竟咱們現代的時代也被稱為海權時代。
什麼叫海權時代?
地球這顆星球有近乎四分之三的地方被水覆蓋,如今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商業運輸都是通過海洋完成,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的聚居地離海洋不過數百公裡。
有海軍,才能有海權,有了海權,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才有資格說是完整的。
而華夏近代的屈辱史很大程度上來自海洋,八國聯軍,英國,日本,無不是從海上叩開了國門,其根本原因也是因海權的旁落。
海權需要海軍來保證,海軍需要一個國家有優良的造船技術。
那我們華夏本就是農業文明,並不親近海洋,造船技術是否天生就存在不足?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如今的的曆史,劃分出了秦漢,唐宋,元明三個造船巔峰期。
始皇帝雄才大略自不必多說,在一係列輝煌成就之外還有修靈渠整水道的成就,征匈奴統嶺南都有大秦水師的身影。
更彆說還有徐福出海的記錄,造船業不發達是不可能的。
另外關於徐福是倭國人先祖的傳說並非是現代才開始有的。
五代十國時濟州開元寺的僧人義楚寫了個《義楚六帖》,其中就提到了徐福去倭國的故事。
有人詢問是如何得知的,僧人義楚說這是倭國高僧寬輔告訴他的。
倭國自己的《日本國史略》中也提到了徐福登陸的記載,但更多還是歸類為傳說,因為倭國光徐福登陸紀念處就有二十幾個,相關的徐福祠徐福廟徐福碑有五十幾個,真假難辨。
但據丈育UP自己推測,此事更像是倭國僧人的杜撰,畢竟吐蕃的佛教僧人為了傳教能編出蘇定方火燒布達拉宮的謠言。
佛教在進入倭國境內迅速就和本土的神道教殺的難解難分,這種情況下直接把徐福安排成倭人的祖宗以傳教也挺正常。
不過咱們現代華夏人多半是不太想認這個孫子的。
唐宋時期是古中國造船業的第二個巔峰期,唐朝發明了水密隔艙技術,宋代的天文曆法非常發達,而且後期還有從阿拉伯學到的三角帆技術。
理論上來說這個時期應當會成為華夏遠洋航行的最好起點,但兩個原因讓這個起點胎死腹中。
首先當然是國策的關係,從唐朝開始的封建王朝,整體上對本國農民從事商業或海外拓殖移民都是持打壓態度的。
但這條禁令對外來移民是不起作用的,結果就是在跨國貿易這塊兒,栗特人、契丹人、回紇人、波斯人、大食人、沙陀人等前前後後都在華夏取得了大成功,他們或通過西域或通過海路達成了商業上的壟斷地位,這些被統稱為色目人。
比如被趙匡胤強行繼承遺產的周世宗柴榮,年輕時候就曾跟著頡跌氏在江陵販茶,這個頡跌氏就是標準的色目人。
唐宋年間,色目人在廣州和泉州繁衍出了幾十萬人的移民社區,把控海路,壟斷跨海貿易。
後來西方有盤點中世紀八大港口,廣州和泉州榜上有名,元朝時有個色目人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從摩洛哥來到泉州,記載了一路的見聞並稱讚了泉州的繁華。
但根據他所記載來看,在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活躍的有摩爾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火羅人等等,唯獨沒有華夏人。
不出海航行,如何能夠研究航海技術,研發遠洋海船?】
晚點還有一章。
這部分內容大概最遲明天就結束了,下個內容好好規劃。
另外運營官Fire神在書評區發布了一個粉絲稱號征集的活動,有興趣的老哥可以暢所欲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