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無不點頭。
如百濟這種,畢竟是唐不對在先,因此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可你這倭國就不一樣,得了我唐最大的好處,結果生出的第一個念頭竟想征中國?
家狗尚且不噬主,彼輩真連家狗也不如。
“臣請學海師,以為陛下滅敵!”李世勣主動請願。
這是李世勣深思熟慮後的決定,畢竟西域太遠,而且若論騎兵之運用,他並不覺得自己有何出彩之處。
在後世曆史上能滅薛延陀更多的應該也是熟悉,畢竟他久鎮並州,對突厥之輩的蠅營狗苟再清楚不過。
既然如此,那乾脆自請鎮海師,東有半島和倭國,南更有繁多群島,根本不缺做事兒的機會。
李世民矜持的點點頭,隻是示意李世勣稍安勿躁。
如今唐軍已經開始攻略夷州,但此島土人不少,正缺一個文能安撫土人武能經略海師的夷州都督。
在心裡將李懋功加入備選名單,李世民隨即看到兒子為了不泄密果斷出手,不由得出聲讚賞:
“稚奴做的不錯。”
軍略欠缺,但政略上出手至少還挺果斷,像我。
說著李世民不由看了眼長孫無忌……嗯,確實果斷。
長孫無忌莫名看看陛下以為是讓他發表一下意見。
於是看著光幕上的政局變幻,長孫無忌慎重推測道:
“這倭國,應當還有親唐派。”
親唐派是後世在說到西域時經常提過的一個詞兒。
長孫無忌後來琢磨過,覺得對周邊小國來說其內部應該無外乎有何不同。
畢竟以小國擊巨唐,無異於以卵擊石。
小國當然不缺死國之輩,但更多的還是如那百濟王的孫子一般,渴望著被大唐授予榮華富貴:
“若是真的病逝,其出軍之計當一以貫之,而非如此搖擺不定。”
在場的都是人精,也瞬間都明白:
這個女天皇到新天皇之間的政策交接出現了問題,其政策的搖擺,背後可能就是兩派複雜的一場爭鬥。
李世民也沉默下來,這個道理他當然懂,但如何借助小國的親唐派讓其擁護大唐不動搖,是個問題。
畢竟小國來唐朝覲,實屬正常,人家隻要願意的話,一年來個三五趟也不嫌多。
但大唐若想要在小國內常駐並且能影響到小國的政局……
李世民心裡倒是隱約間浮起來一個法子。
但隨即有點糾結:此舉會不會太過霸道了?
一旁的劉仁軌眼含期待。
畢竟認真來說的話,誰不想青史留名?誰不想彪炳史冊?
這類問題從來都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隻是劉仁軌從不覺得自己有何特殊之處,唯一被人議論過的大概就是上次親自將那個都尉杖責而死?
當時陳倉所有人都覺得他要倒大黴了,劉仁軌自己都做好了被問責下獄的準備。
但沒想到最終得到的是秉公執法的嘉獎。
而如今看著這神異之物,劉仁軌心裡也有期待:
莫非我真有將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