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也明白過來,說一千道一萬,最終都需甘露殿內看一看。
因此隻是揮手告訴劉仁軌要在長安等到十月,十月之後再決定去留,在此之前在
侯君集心下頗不以為然,一不做二不休,實在不行到時候他可以親自動手將其綁入甘露殿。
反正都是為了這劉仁軌好。
……
建安十六年,成都。
因為雍涼如今局勢並不緊要。
所以需要主持漢中事務的法正先行,張飛則是留下來等待與子龍帶著親部一起北上。
依然還是東門萬裡橋,隻不過送行的人變成了劉備和孔明,以及成都大姓們。
“子龍千萬保重身體。”這是劉備的叮囑。
“子龍需對騎兵戰法嫻熟,切不可恃勇武拚殺。”這是孔明的囑托。
“這趙將軍真要走了,不回來了?”這是彼此小聲議論但難掩激動之色的成都大姓。
但是在被一臉冷色的陳到掃了一眼後,成都大姓們看了看陳到身後一樣滿麵煞氣的親衛,明智的選擇了噤聲。
如今已經一年過去,再怎麼不服的大姓如今都已經稱得上服服帖帖。
大姓名下的田產被這劉皇叔按照人丁數重新強行丈量,多年積累的仆役部曲也被削減大半。
如今即使想要做點什麼,無地無部曲的情況下,也屬於有心無力。
而且有聰明的已經主動抱住了劉備的大腿,若是真能追隨這位劉皇叔再興漢室,到時候誰還在乎那些田地?
隻不過對他們來說,征田產,散部曲,都是這趙雲上門請他們“主動配合”,既有積威,也有積怨。
因此如今見趙雲終於要離開,也是狠狠鬆了口氣。
趙雲自然是沒這分自覺的。
依次認真給劉備和軍師行了一禮之後,趙雲再次冷冷一眼看的成都大姓們情不自禁往後退了半步。
隨後趙雲揚聲道:
“主公保重,軍師保重,雲去也!”
說罷一抖韁繩,輕夾馬腹,頭也不回朝著北方驅策。
一旁的張飛也大笑一聲,朗聲道:
“俺老張下次回來給軍師帶一隻雍涼嫩羔羊,軍師就等好吧!”
在趙雲的帶領下,三百親兵也同樣跟上,這支騎兵如殘雲翻滾,很快便消失在遠方。
看著轉瞬間便消失的一行人,劉備沒多少失落之色,隻是笑道:
“看來健兒們皆迫不及待北歸矣。”
孔明認同的點點頭:
“唯有北歸,方能肆意馳騁。”
他看的清楚,從荊州起,趙雲便是逐漸陷入了困境中。
收荊南四郡時趙雲與麾下受地形所限,便是化騎為步。
而等到暫居公安時,後世的分析與關羽的選擇無不說明,荊襄勝機在水師,亦無趙雲用武之地。
這種情況下,劉備入蜀,趙雲極力請戰跟隨。
從夷陵道入江州,再從江州到成都,路並不好走,但趙雲從未說過什麼。
並最終在閬中的方寸之地覓得戰機,一戰正名。
子龍之刃,正利也!
劉備大笑:
“吾等非那僖宗,成都雖好,然曹賊可不會跑到此時來與我決戰。”
“吾等北歸之日,亦不遠矣。”
孔明頷首認同。
打理成都是為了穩固後方,如今一年多過去,民殷而內庫足,百姓商學之風漸起。
如今已是十一月,去歲墾荒在成都南種下的甘蔗皆已收獲,糖坊產量節節攀升。
這已稱得上兵馬未動商路先行,產自成都的赤糖和珍品雪糖以及蜀錦,或順著船隻東下去江陵,或被放置在馬背上送去漢中,或是被蠻人們點頭哈腰的拿各種東西來換取,運往南中。
孔明和劉備都覺得,隻需再忙上兩三個月,此地便可令一得力之人為太守鎮之,蕭規曹隨即可。
而他們注定是要北上,去與那曹賊爭一爭中原歸屬的。
於是在這份默契下,成都的建設節奏悄然加快。
趁著如今的農閒時間,此前便計劃好的,令成年百姓識字的字塾也提上了日程。
李老丈聽著女兒李嫻的自述尤自不敢相信:
“我家小娘成講席了?”
李嫻紅了臉:
“那諸葛先生才能稱講席呢,我不過是教人識字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