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翰一怔,聽著趙相公的聲音滿是不屑,但從他這個角度看過去竟在其臉上看到了幾分痛苦之色。
第四次北伐功敗垂成。】
我倒是覺得趙構真不傻,這逼反而是太明白了兼極度自私,畢竟往前看曆史,有個叫劉裕的也是北伐一路連勝,然後回來就把皇帝廢了。
換句話說,趙構需要的確實不是嶽飛,他需要的是劉裕這樣的梟雄來給他從物理上醒醒腦子。
“此時那金人所養之秦檜尚且為相,嶽將軍又惡了這趙構,如何能善了?”
眼見無人質疑,便立馬有懂事的內侍腳步飛快,出了殿門去與那禁軍宣命找晉王執行去了。
其實不難看出嶽武穆有上中下三個目標,最下是收複北宋故土,其次是北上收複燕雲十六州,最理想的就是一杆子直接捅翻黃龍府,但趙構……
“這嶽飛連戰連捷,河南河北軍民恐怕皆翹首以盼等第五次北伐建功歸宋。”
尤其是那後輩都將那於謙的遭遇給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依此而猜測可以說是理所應當之事。
“曉朕口諭宣給那晉王聽,晉王品行不端,杖責一百,命其思過。”
劉翰在此自然是沒有說話的份兒,而趙普則是琢磨了一下覺得一百杖也應該很難打出人命,因此也乾脆就由著趙匡胤去。
畢竟從開宋之初便定的有《宋刑統》,規定了折杖算法,杖一百實際上就是決臀杖二十,離死還早得很。
李世民:惜哉壯誌難酬。
對後世後輩的指責趙匡胤隻能默然以對,但看著那明明一路連勝大唱凱歌氣勢如虹的北伐驟然止步,他也一口氣有點難以順出來。
氣不順乾脆就想辦法出氣,趙匡胤乾脆努努嘴對著內侍示意:
如何一彆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惜哉。
“這趙構……莫非要冤殺嶽飛而再行議和之舉?”
劉翰心頭念著故鄉滄州,再想著那金人肆意來去,一時間竟把這話說出了泣血之感,但結果最終換來了那趙普的無情一哂:
“劉奉禦所說,這抗宋名將趙構,皆不在意也。”
趙匡胤:惜哉……
一時間就連心中對那光幕上漂浮著的唐太宗和昭烈皇帝的名諱的疑問都暫且壓下,轉而覺得官家的這個猜測實在是太過於無稽之談:
〖郾城大捷,臨穎大勝,潁昌大捷,朱仙鎮大捷,不敵十二金牌。
趙普猶豫了一下便選擇如實相告:
旋即他便想起來這位趙相公乃是幽州人氏,後來舉家遷至洛陽,那攔在嶽飛軍前哭訴的百姓,說不得便有這位趙相公的後人。
於是最終他也輕輕籲歎一聲,不再說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