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郾城大捷(2 / 2)

金兀術本人對此看的也很明白,郾城後歎息言:

而就在趙構給嶽飛扯後腿的這個空檔,金兀術探查到了嶽飛本人在郾城而且兵馬不多的消息,於是這個宿將當機立斷選擇集結精兵,實施斬首戰術。

這番評價讓趙匡胤連連點頭,還捎帶分析了一下:

“這金國先滅遼,再攻宋,連戰連捷故而其銳難當,這韓嶽彼時傾儘全力方有慘勝退敵。”

這種情況下,趙構自然是不開心的,所以麵對嶽飛上書請求川陝河南等宣撫司發兵鎮守收複地區的要求,趙構各種打馬虎眼。

除此之外,冷兵器時代能在跟拐子馬纏鬥的情況下再正麵遭遇鐵浮屠的衝鋒,十支軍隊當中有九支都會當場崩潰。

根據著名史學家王曾瑜先生的考證以及嶽飛所奏的捷報和金史當中的記錄留存來看:

仰頭看著光幕上,一條黃河分開了宋金疆域,而在河北地區,一個又一個與南宋同色的小點接連爆開,直將那金國疆域染的近乎變了顏色。

“金虜雖陷重圍,然反倒可使兵馬集結一處。嶽飛部大局優而小局劣,畢功難矣。”

“而此時這嶽飛能正麵破敵而勝,固有十載練兵之功,恐怕亦有金虜驕橫之因。”

整場戰役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對於宋人來說自徽宗時代起就先患“恐遼症”再患“恐金症”,嶽飛部能率步兵和輕騎硬撼精銳騎兵而不潰本就是奇跡,這也是嶽飛部與其他常規宋軍差距最大的地方。

單從戰局圖看起來,這金兀術反倒是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境地,明明局勢一片大好,但趙匡胤想著這嶽飛恐怕未必能善了的結局,不知為何竟生出幾分悲涼之意來。

而是嶽飛的背嵬軍太強了。

【嶽飛的第四次北伐當中,趙構不出意外的依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以郾城之戰並非是金兀術的輕重騎兵混編戰術弱了。

“官家所言句句在理,且看這臨陣所擢三將,韓世忠掠陣嶽飛主攻尚且正常,但這名為張俊的竟已班師是何道理?”

嶽飛連上捷報請求協助,趙構先說那邊老危險了應該儘早班師,後來又說實在不行嶽少保你一個人輕騎回來跟我報捷也行,後麵乾脆直接說軍中事宜可以交給你僚屬,你趕緊回來吧,可以說基本一直在扯後腿。

“此策倒是朕多想了,這趙構能臨戰而擢三將而非收權遙控戰場便已是幸事,安能複求其他?”

“連山鎖關之勢若成,則可行關門捉賊之事,除金虜平河北,複望遼東而除恥。”

對於趙普的分析,趙匡胤難得大笑:

“則平何必憂慮,你也說這嶽飛有古之名將風采,既如此當以名將之勢勝之,我等皆靜觀便是。”

“後輩曾說這張俊使淮西兵敗故而自解兵權,這般看來那淮西之敗恐還未發生。”

“如今這嶽飛雖連河朔聲勢浩大,然義軍參差不齊,還需分兵守關隘。”

而當時郾城中嶽飛麾下僅有背嵬軍和遊奕軍合計一萬多人,再除去守城以及輜重後勤人員,可戰之兵至多一萬,即便不考慮兵種,單從人數來說也已經處於劣勢。

平原遭遇正麵會戰,金軍一開始就用出了自己最擅長的戰術:拐子馬(輕騎)勾引擾動陣型誘敵,隨後兩翼撤出迂回包抄,正麵留給鐵浮屠衝擊以便形成圍殲之勢,這種輕重騎兵搭配的戰術從中亞的安息帝國到後來的蒙元騎兵皆屢試不爽,可謂是最為經典的戰術。

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其中說的便是拐子馬與鐵浮屠相合的無往不利的騎兵戰法。】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