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粵州市政府為了招待廣交會的外賓準備的賓館,很多也都是按照海外人的習慣建造,賓館的外麵,也有著數量轎車,這在內地可是非常罕見的。
此時,從賓館門內走出一群人,為首的那人年歲頗長,隻見他熱情地說道:“我是粵州外貿部負責主任馬偉良,代表大家歡迎港島同胞們的到來。”
梁會長也連忙給給馬主任一個一個的介紹來自香港的同胞,大家逐一握手,當介紹到陳誌文的時候,馬偉良說道:“陳先生,我在粵州,就聽過你在香港的豐功偉績了,可真是長了我們華人的臉麵啊。”
“馬主任過獎了。”陳誌文笑了笑說道,這兩年國內開始鬆開對外政策,這馬主任又是外貿部的官員,還待在離香港最近的粵州,估計香港報紙都能輕鬆拿到,知道香港發生的一些大事也很正常。
“陳先生,我們粵州可是有很多日用品工廠的,您可是得好好選選,有合適的我們都可以出口。”馬偉良笑著說道。
“沒問題。”陳誌文點點頭說道。
到了晚上,粵東省及粵州市的不少大領導也來到了東方賓館,與所有港商都進行了非常官麵的談話,也算是所有人都打了照麵。
東方賓館的環境,雖然比不上香港的五星級酒店,但經過昨晚,所有人都覺得,這裡簡直就是天堂了,安心的睡了一個晚上後,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後,所有人準備出發。
這時,梁社長走了過來,問道:“陳生,有一個情況,商務團等會會分成兩組,一組會去看粵州市內,看各類基礎設施,另外一組去看各類工廠,不知道您這邊,準備怎麼安排?”
分配的方式很簡單,香港的地產公司去看基建類,主要就是道路、城市布局這些,目前國內的城市管理,已經遇到了很多問題,也是迫切需要海外有經驗人士的指點,這些地產商雖然不一定很懂城市管理,但懂賺錢,知道一個城市怎樣開發才能可持續發展,這些人的意見對城市發展會很有幫助。
實際上,80年代國內城市化的發展,很多就是模仿香港初期城市化的過程,同人同種,文化接近,也方便很多。
另外一邊則是去看香港的各類工廠,目前國內經濟不太好,很多生產的產品都賣不出去,而想出口海外,試了很多次也都不行。
原本由兩個隊伍來分彆帶兩隊的人就行了,隻不過陳誌文身份特殊一點,兩邊都可以去,所以自然要來問問。
陳誌文說道:“去工業區看看吧,城市基建這一塊,我也不懂。”
對於地產,真正的核心他連個皮毛都不懂,在香港的操作也就是靠著知道曆史以及資本雄厚砸錢就行了,而很多地產商,特彆是一代的地產商,都是靠自己的眼光來鎖定財富,特彆是剛剛起家的時候,資金有限,就是靠著對城市發展的理解,在當時還沒發展而預測未來幾年就會發展良好的地方進行大投資,然後血賺一筆,算是第一或者第二桶金。
但對於工業這一塊,陳誌文倒是可以有點幫助,因為現在的國內,除了少數大廠做的是重工業,其他的都是輕工業民用品,其中至少一半以上都是可以供給超市的。
“好,那陳生就跟著我這一組。”梁社長說道。
陳誌文問:“梁社長也去看工業?”
“對,經濟的發展,還是主要看工業,香港的曾經也是工業發展起來才能逐步城市化。”梁社長笑說道。
“說的好,工業才是第一重要的。”陳誌文點點頭說道,這個觀點在他來說,是幾乎永遠正確的,工業第一,如果沒有工業,所有的經濟不過是空中樓閣,特彆是對內地這樣的人口大國。
兩隊人分開,這一次並沒有做大巴,而是幾輛轎車,車尾後麵有著“上滬”兩個字,應該就是國內在改開之前比較出名的上滬牌汽車,也就是上汽公司的前身,幾年後與大眾合資的。
轎車很顛,陳誌文坐在裡麵,似乎汽車壓到石子也能感受的到,不過好在這裡是粵州市,相對來說,路麵要強的多,隻是汽車開的非常慢,估計隻有四五十碼,比昨天的大巴要稍微強一點。
陳誌文也就找了一些話題與梁社長來消磨時間,過了好一會,汽車來到了一家工廠的門口,廠門口的掛著一個牌子:粵州市第一紡織廠歡迎香港同胞前來考察。
一行人下車後,梁社長身邊的一位本地官員立刻為雙方相互著介紹,客套一番後,大家跟著姓潘的廠長,走進了工廠。
在潘廠長的介紹下,陳誌文等人也知道了自己所在的粵州市第一紡織廠,是一家已經誕生25年的國營企業,主要就是製作各類棉紡織、毛紡織、絲綢、還有印染和製作服裝、冬衣、棉被的加工廠,算是從原料到出場一並全包了。
廠裡的員工前前後後,算上工人、行政以及後勤類,差不多有小萬多人,占據了周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勞動力。
“一萬名工人?”陳誌文聽到後也不由得有些驚訝,他在香港的美的產業園,覆蓋了他旗下幾乎所有的工廠,也才兩萬人不到。
“對,在粵州這邊,我們第一紡織廠是最大的企業,產品也是遠銷東北的。”潘廠長感覺很榮幸的說道。
“陳生,您的星河貿易,也在香港與灣灣大量采購服裝類商品,要不您進去看看,如果有合適的,我們也可以向海外供貨。”剛剛負責介紹的董科長突然說道。
“是啊,陳生可以看看。”梁社長也連忙說道,作為在香港待了數年的駐外乾部,他比國內很多人清楚,陳誌文的影響力有多強,不說和黃與美的兩家巨頭,就是一家星河貿易,各類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讓香港數百家這類企業活的非常滋潤。
這些需求產品,都是一些衣物、五金工具、食品等等簡單商品,技術含量很低,國內的工廠,完全可以做的出來,隻是根本沒這個渠道跟歐美做這類生意。
“行,有合適的話,我可以安排香港那邊對這邊下訂單。”陳誌文點點頭說道,自己搞星河貿易的目的,可就是在此了,現在規模還不夠大,再過四五年,等好市多與沃爾瑪再翻個幾倍規模、同時星河貿易再努力一點進入歐美其他超市的供應鏈,那也許自己每年對輕工業日用品的訂單,就能突破百億港元。
百億港元是什麼概念,20億美元,還是每年都有且一直在增長,隻要有了這個,他以後來國內任何地方或者東南亞國家,誰都會非常重視他的到來,甚至在地位上,不會低於船王包玉岡。
畢竟,哪怕是船王,包玉岡的訂單也不可能一年下單20億美元,巔峰時期也不可能,更不要說80年代他會棄舟登陸了。
“陳生,裡麵請。”潘廠長也非常重視外彙,有了外彙,才能購買海外更先進的設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