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個主要原因吧?怎麼這麼問?”陳誌文反問道。
“我的幾個朋友,本來也是做實業的,現在都開始準備做地產了,我認識的所有人中,陳生你的實力最強了,如果連你都轉型,那我可要一樣了。”曾梓倖笑著說道。
“這不衝突,完全可以兩個一起做。”陳誌文說道。
曾梓倖搖搖頭說道:“陳生,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樣的財力,就說星河貿易的訂單,說實話,我都很驚訝,一般貿易公司,想獲得這麼多訂單,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回本都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更不要說再做其他事業了。”
“也是。”陳誌文點點頭,倒也沒太多解釋,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因為他知道未來,所以可以閉著眼睛拚命的上杠杆,其他人哪敢,哪怕是眼光最強的李嘉成,也得考慮風險問題。
二人從落地窗又回到了沙發上,陳誌文問道:“現在都7月份,廣交會應該已經結束了吧?曾生怎麼還去了內地?”
“陳生,之前我受你委托,去了廣交會,尋找合適星河貿易的商品,找到了幾樣,但總覺得不太完美,於是我要了一些聯係方式,最近就是去他們又聯係了。”曾梓倖說道。
“工廠?之前不是不讓去的嗎?”陳誌文問道。
“還是不讓進,但現在可以讓我在附近招待所待著,然後把樣品拿出來,討論合作的可能性。”曾梓倖笑著說道:“感覺從72年開始與歐美建交,這方麵越來越鬆了。”
“這也是好事啊。”陳誌文點點頭說道,實際上廣交會的活躍可以說是改開的初期準備,也可以說是試點,這幾年來,廣交會的交易規模增長速度非常快。
當然,還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缺外彙了,70年代之前,國內主要是自力更生,偶爾沒有的東西才需要進口,但72年中美建交,內地為了發展民生工業及軍事工業,預算43億美元,從西方各國采購鋼鐵、石油、化工、化纖、化肥、發電設備、天然氣設備等大型生產線。
70年代初的43億美元是天文數字,這導致國內對外彙的需求急速變高。
“有哪些可以合作?”陳誌文問道。
“國內現在缺化纖,很多衣服都是棉花造的,成本太高了,沒有競爭性,所以我打算專門選擇純棉製品,但去工廠附近看了下,棉被棉衣又太重了,款式太舊,後來我就隻能讓他們生產棉襪,倒是生產出來了,就是沒什麼彈性。”曾梓倖無奈說道。
“棉襪裡麵應該有一些化纖吧?”陳誌文問道。
“對,為了保持彈性,是需要一定的化纖,國內倒是也有化纖廠,但產量太少,不會用在襪子上的。”曾梓倖說道。
“這就行不通了。”陳誌文點點頭說道,內地正在投巨資引進化纖設備,但真正大規模量產還需要等幾年,在這之前,衣服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是奢侈品,特彆是能夠禦寒的衣物,畢竟隻靠棉花的產量,根本不可能滿足那麼多人,更不要說出口了。
“不過我走之前,廣交會的一個小乾部問了我一件事,我倒是覺得有希望,他想問我們要不要國內的酒?”曾梓倖笑著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