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予初怔怔地望著這棟彆墅,這樣環境優美的地方,誰家不是院子裡栽滿了花草,這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人家,關鍵是如果真是收垃圾的,為何不在外麵租一個地方專門收垃圾,非得將自己家弄成這樣?
“可怕吧,真不知道這家老太太是不是腦子有病,一天到晚撿垃圾過來,這才來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堆滿了家裡。據進去過的人說,家裡蟑螂和蛆滋生,比人家收廢品的都要臟。”一身運動裝束的女人嫌棄地道,說著還扇了扇鼻子。
“這,她家裡人不管管?”葉予初仿佛聽到了外星故事,嘴抽抽道。
“怎麼沒管?她的子女給她留了這棟房子,就出國定居了,打越洋電話說幾句,能如何。老爺子自己身體不太好,說不過妻子,就隻能任由她這樣。小區的物業保安輪流來勸說,都被人轟走了。住她旁邊的那家過來也被罵走了,另一邊沒人住。我估計旁邊這家過不了多久就要搬走了,這住在這種地方,正常人誰受得了。”女人八卦得津津有味,越說越起勁。
葉予初看了看她,感覺有點眼熟,許久才從記憶庫裡搜到對方的名字,“印潔姐姐,你也搬來這邊住了?”
“哎,你還記得我?”印潔吃了一驚,她們也就在寧城電視台有過一麵之緣,她是經濟頻道的主持人,曾經經過錄播室的時候,打過一次招呼,她記得葉予初很正常,畢竟葉予初在電視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或者說,葉予初在寧城那就是上到九十歲老人,下至幾歲小兒,沒有不知道的。實在是太具有傳奇性了,儘管葉予初一直很低調,不接受任何采訪,也不上無關綜藝,更不會到處演講,也有幾年不接廣告了。但寧城人民將她當做寧城的標誌性人物,教育孩子最喜歡用葉予初。
不怪寧城人民這麼熱愛宣傳葉予初,實在是寧城發展起來的時期不長,有名的人物基本沒有,這抓到一個,可不得全民狂熱嘛。何況“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俗語用在這幾年的寧城,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葉予初憑一己之力策劃寧城旅遊業,將寧城直接拚成了旅遊人數僅次於江城的湖陽省城市,再加上百花釀和其他工廠公司的建立,擴大的穩定的就業人口就有十幾萬,對於一個人口不五六十萬的小城市來說,讓幾十萬個家庭有了穩定收入,那簡直就是直接提升了整個城市的消費能力。
而且寧城的教師也是幸福感最強的,每個月工資多五百不說,年底的獎金就有一萬。還有各種百花釀的優惠券、喵喵的食品卷拿到手軟,基本不用為護膚品、零食發愁。
寧城老師包括其家人都無數次感謝招聘葉媽媽的實驗中小學,這簡直就是神來一筆,要不是實驗招聘了她,大家都沒這麼好的福利。而葉爸爸也是大家感謝的對象,這個項目是他專門負責的,每年統計人口和資金,都是葉爸爸來做的。
因為葉予初對教育的投入,一些師範類院校畢業的學生都想來寧城做教師,這讓寧城的師資力量較之其他城市要高一些。最直接的體現就在高考上,進入高等院校的比例比之前都要高很多。
而曾經外流人口最多的寧城現在逐漸成了宜居城市,大家也能留下來了。畢竟在自己的家鄉能夠找到工作,誰還願意離開。
不要小瞧了一個企業的發展,不少地方就靠著一個大企業,盤活整個地區的經濟。
寧城就是如此,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了,常住人口也多了,各種小商小販生意一好,商業自然發達,各種商業中心就形成了。以前隻有兩個商業圈,寧城人民一般就去那兩個地方逛街,現在就不同了,多元化發展,在一些居民樓多的地方又形成了幾個商圈。
省內其他城市再聽到寧城人,那就很羨慕了,畢竟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