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在靶場的試射效果很不錯,讓李唐很是驚喜:這十幾種優化後的顆粒火藥都打出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最好的一份火藥,竟然打穿了兩百五十米上的一層盔甲!
當然,靶場中試驗的鎧甲並不是軍中的製式鐵甲,也不是棉甲,隻是用竹席和木板等材料製作的“仿製品”,但是其中也加上了一些工坊用剩下的廢鐵皮,在堅韌程度上,還是與鎧甲很相近的,所以用來做替代品靶子完全沒問題。
經過這次試驗射擊足以說明,裝備了顆粒化火藥彈藥的昌化式步槍,足以對包括滿清騎兵、蒙古騎兵在內的所有敵人,造成非常大的殺傷力!
李唐笑著對高師曲說道:“高主事看到了吧,今後火藥工坊在製作火藥的時候,要全部製成這種類彆的顆粒狀,以後不管是昌化式步槍還是昌化式火炮,所需的彈藥都要用上顆粒火藥。”
“是,小人一定照辦!”
高師曲如今也意識到,火藥工坊出產的這種火藥,可以算得上是當今大明最好的火藥了,日後自己跟著縣太爺一定能有一個好前程,所以心中乾勁十足。
李唐隨後想了想,便招呼高師曲等人回到火藥工坊,然後隻留下高師曲一人在值房內:“火藥的顆粒化本縣已經教給你了,現在再教你調整火藥的具體配比。”
高師曲聞言說道:“火藥的配比?俗話說:一硝二磺三木炭,火藥不都是這麼配比的嗎?”
對於所謂的一硝二磺三木炭這個說法,後世許多人都會有誤解,認為是一份硝、兩份硫磺、三份木炭,火藥裡麵木炭的含量最多。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火藥裡麵含量最多的其實是硝。
此時的計量單位是一斤十六兩,“一硝”是指一斤硝,“二磺”是指二兩硫磺,“三木炭”是指三兩木炭。換算成斤兩,三者的比例應該是,十六兩的硝:二兩的硫磺:三兩的木炭。
這種配比是火藥的通常比例,但卻不是最佳的配置比例。此時明軍之中裝備的火藥,其實大體上都會在這種通常比例上做出的調整。
比如明代的諸多軍事著作,《火龍神器陣法》、《武編》、《兵錄》、《武備誌》等,都對火藥的配比有詳細的記載,各種用途的火藥配方多達九十多種。但是到了如今萬曆四十一年,明軍兵備已經非常廢弛,各種火藥的詳細配比自然也就流於形式。
此時李唐命人取來筆墨紙硯,寫下了火藥的優化配比:硝、硫、炭各為七成五、一成、一成五。
李唐寫完之後將這張紙遞給高師曲,囑咐道:“這個火藥的具體配方一定要注意保密,最後的配製一定要你親自帶人動手,所帶之人也一定要信得過,不能走漏一點風聲。”
“這個火藥的新配比,可以大大提高火藥的威力,以後火藥坊生產的定裝彈,要從源頭進行改革,以新式配方生產出顆粒化火藥,以此來最大程度的提升威力!”
“太爺放心,小人從軍今日起,就開始安排人手,一定儘快儲備足夠的新式定裝彈!”
這一種火藥的配比是專門用於昌化式步槍使用的,隨後李唐又寫下了炮用發射火藥的最佳配比,硝、硫、炭各自的比率大致為七成八、八分、一成四。
“這是火炮所用火藥的配比,以後火藥工坊要分開製作兩種配比的火藥,從製作到儲存,都要分開來。”
“是,小人明白。”
至此,火藥工坊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李唐讓高師曲帶著火藥工坊開始全力生產,然後便返回昌化縣城了。
而高師曲則乾勁十足的準備著手對火藥工坊進行整頓,以便在嚴格保密的同時,開始按照兩種改良之後的配比,大規模配置顆粒化火藥,生產步槍定裝彈和火炮定裝彈。
回到縣衙之後,李唐也沒有休息,而是準備再給部下人馬增添一些裝備。當然此番增添的裝備隻是一些小物件,用來輔助士兵的攜具,不是什麼“黑科技”的裝備,不過是一些皮帶、藥袋、彈藥袋、水囊、硬底皮鞋等。
李唐讓主簿柳子銘將城內的經營皮革、雜貨、布匹的商賈全都找來,就在縣衙大堂跟這些商賈見麵。這次李唐不準備再自行建設工坊生產了,因為自己準備增添的小裝備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利潤也不算大,所以直接向民間商賈“灑下”訂單就可以了,順帶著也可以拉動一些小商賈和百姓賺些錢。
彆看李唐準備定做的這些都不是什麼稀奇物件,就算是明軍之中也多有裝備,但是李唐要定做的都是經過改良的,是李唐利用空餘時間自己逐一畫下的圖紙,要求就是一個統一製式、簡單實用,這些裝備對於士兵的戰力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不可輕視。
畢竟在戰場上,一個細小的差彆就可能造成非常巨大的後果,李唐並不是什麼不出世的“戰神”,也沒有指揮千軍萬馬橫掃世界的信心,所以隻能靠火器優勢和裝備優勢打造一支精兵,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勝率。
柳子銘在當天下午便找來了十幾個商賈,這十幾人的實力都不是很大,但是李唐手中目前也隻有數百人,這些商賈完全可以滿足李唐目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