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之後,二月初二龍抬頭。
明代就已經有了龍抬頭的習俗,這天在民間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傳說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民間百姓會在這一天用各種習俗進行慶祝,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此時大明北地的百姓普遍會在這一天拍簸箕,童謠有雲:“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
同時民間會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還會在院門或者屋門外撒上石灰,稱作除瘟。
而在此時大明南方各地,民間都有在龍抬頭這一天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儘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
同時,不管在大明南北,民間都會在這一天製作各種美食,例如用秫粉製作煎餅,稱為“揭龍皮”;食用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吃糕糊狼嘴,吃梨敗火、打臟氣;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等等。
而在後世,二月二龍抬頭這天也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習俗,百姓在正月裡普遍都不會理發,都要等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剃頭理發。
其實這一說法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乃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甲申國難有關。
滿清入關之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強推剃發令,漢人的服飾、發式要效法滿人,滿清企圖用這種辦法打斷漢人的脊梁,打擊漢人的反抗之心,將華夏傳承數千年的文物衣冠儘數毀滅。
在滿清的屠刀之下,大江南北漢服不見蹤影,而漢人也被強行剃發,原本飄逸的發髻變成了豬尾巴一般的金錢鼠尾。
麵對滿清殘暴的高壓統治,當時不少漢人無比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剃發以表示“思舊”,意思是思念故國,但又不敢公開與滿清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並一直流傳下來。
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李唐並沒有在縣衙內過節,而是召集主簿柳子銘、典史馬川、巡檢宋毅,以及戶房司吏白水吉、稅課局大使來君誠、火藥工坊主事高師曲幾人在三堂議事,準備商議搜集硝土的事情。
“搜集硝土?”
此時屋內眾人都很吃驚,柳子銘問道:“太爺是說硝土?這是什麼?”
李唐說道:“鐵冶所新址下屬的各處工坊已經基本完工,其中火藥工坊要開始大規模生產火藥,所以需要數量巨大的硝,但是本縣卻沒有硝石礦,也不可能長時間、大規模的收購硝石,所以便要用上這硝土。”
柳子銘又替眾人問道:“可是硝土是什麼東西,也是硝石的一種嗎?太爺準備用硝土製取硝石?”
李唐說道:“硝土是硝土,硝石是硝石。製取火藥需要大量的硝,本縣既然沒有硝石礦,那就隻能改用硝土製硝。”
“至於硝土是什麼……”
李唐隨即笑了笑,說道:“這硝土其實很常見,比如馬廄、土倉、茅廁之中都有大量的硝土。”
此時眾人徹底傻眼了,硝石礦是出了名的數量稀少、而且普遍開采不易,所以硝的價格也比硫磺要高。可是按照李唐的說法,這種同樣可以製硝的硝土竟然遍地都是?
李唐見眾人不信,便大手一揮,說道:“走吧,正所謂空口無憑,本縣帶你們去實地看看,然後便要給你們分配任務了。”
“是。”
眾人跟在李唐的身後,帶上了一隊衙役,先後在縣衙的茅廁、馬廄、庭院牆角等處轉了一圈。然後李唐便招呼了眾衙役拿上掃把、簸箕、竹筐等物開始乾活。
“先去馬廄。”
隨後眾人回到馬廄,李唐讓眾衙役拿著掃把、簸箕鑽進馬廄內,隻要見到有白色芒狀物的泥土便掃,全部收集起來裝在竹筐內。這些掃出來的就是硝土,幾個衙役一會兒就掃出來二十幾斤,最後整個馬廄都乾淨了許多。
李唐皺著眉頭忍著濃烈的味道,近距離看了看,然後便點了點頭,說道:“走,去茅廁!”
眾人紛紛變色,紛紛捏著鼻子、皺著眉頭跟著李唐前往茅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