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的準備,昌化縣各鄉的青壯陸續抵達縣衙報到,前前後後一共有七十多人。當然,此時各鄉的情況不同,縣衙之令還能夠傳達到的,也隻有幾個鄉而已,還有幾個鄉到現在都沒人前來。
這也讓李唐對大明的基層控製力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那就是“無力”。
此時李唐將這七十多個青壯編為幾組,宋毅、王琮各帶一組,分彆到縣城的北門外、東門外搭建粥棚,六房的司吏各帶幾個衙役、青壯,負責給兩處粥棚運送糧食,並且記錄糧食的消耗數量,以及賑濟的百姓數量等等信息。
稅課局大使來君誠也被李唐安排了差事,負責王家繳獲錢糧的調撥,每天傍晚時分,都要向李唐稟報當天的消耗數額、剩餘數額。
安排好一切之後,在四月十一日這一天,昌化縣的兩處粥棚開始煮粥賑災。
李唐在幾個衙役的護衛下,來到北門外的粥棚,站在一處木架子搭建起來的高台上,看著聞訊趕來的災民,以及縣城內外因為旱災斷炊的百姓,心中不禁一顫。
李唐曾在書本和後世的影視中見過災民的形象,但是此時才真切的體會到災民二字的分量!
隻見城門附近已經聚集了至少數百災民,他們蓬頭垢麵、衣衫襤褸,老人和孩子很少,並且全都骨瘦如柴,男丁和婦人全都麵有菜色,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李唐懷疑一陣大風都能將他們吹倒。
宋毅站在旁邊,疑惑的說道:“怎麼大都是青壯男女?”
李唐沉聲說道:“大災之年,城外已經有不少地方斷糧許久了,老人和孩子支撐不了太久,能活下來的都是少數!”
聽到這裡,即便宋毅是土匪出身,也不禁瞪大了眼睛,心中的震駭無以言表。
李唐說道:“你帶人過去維持秩序,一會兒放粥的時候,所有災民都要排隊過來,不管男女老幼,隻要不服從指揮,一律給本縣打出去!”
“是!”
此時李唐最擔心的就是秩序問題,那些災民不知道饑餓了多久,一旦發生踩踏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甚至會因此引發災民暴動,這個結果是李唐無法接受的。
很快,宋毅帶著二十幾個衙役、青壯在粥棚外圍清出一塊區域,並且在李唐的指揮下,用白灰在地上畫上排隊用的“通道”,所有災民都必須沿著這條通道往前走,不得插隊、不準亂走。
此時所有的衙役手中都分發了腰刀和鐵尺,那些青壯的手中也全都拿著木棒,在粥棚各處站立維持秩序,眾多的災民總算是聽令行動,開始緩慢的排起隊來。
李唐站在木台上,隻見遠處四麵不斷有災民和百姓湧來,城內也有不少百姓出來排隊,這裡聚集的災民百姓越來越多,於是當即下令開始發粥。
“老人、孩子、女人優先,男子全都靠後排隊!”
“任何搶奪食物、欺壓婦孺者,就地打死!”
“所有災民百姓,成年男女一律給粥一碗,老人孩子一律給粥半碗,此後縣衙會根據情況酌情增量!”
“所有領到熱粥的百姓,全部到北門東麵集中,等待縣衙登記造冊!”
“災民之中,原本是工匠、手藝人的,或者是有其他才能的,在縣衙登記的時候可以提出,縣衙會酌情錄用!”
這邊李唐不斷下達著各種命令,粥棚前方的災民也在衙役和青壯的安排下,開始有序的領粥。
一些餓了許久的百姓喜極而泣,看著破碗裡麵白花花的稠粥,恨不得將腦袋紮進去吃喝,三下兩下就喝得乾乾淨淨。
一個隻有兩、三歲的小男孩喝完了半碗粥,還在哭著喊餓,他的爺爺便忍著饑餓,將自己的半碗粥喂給小男孩。
李唐站在木台上看到這一幕,頓時火冒三丈,怒吼道:“將那個老頭拉開,不準再給小孩吃了!”
兩個衙役如狼似虎的衝了過去,可還是晚了一步,等將老頭拉開的時候,小男孩已經將破碗添了個乾淨。
李唐大步走來剛要說話,那小男孩便臉色慘白的倒在地上,小手捂著肚子不斷打滾,老頭見狀傻了眼,抱著孩子嚎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