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大洋折戟 0279禦前會議(1 / 2)

寂靜武裝 玄不可道 8098 字 2024-04-06

帝都長安,無論從廣運門、承天門、長樂門、嘉福門中的任何一門,穿過厚達幾十米的鋼鐵城門洞,就進入了帝都皇城太極宮。

當今天子的權政核心,在太極宮。

在大明宮和興慶宮,也有相應的理政建築,但都不是最重要的理政、大典的地方。

太極宮是一片巨大的宮殿群,有太極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金鑾殿、麟德殿、兩儀殿等等諸多不同用途的宮殿。

當今天子崇尚效率,不喜務虛。

每周的例行小朝會,將原本應該有兩三百人參會的會議規模,縮小到隻有不到二十人,而位置經常就選在宣政殿旁的禦書房。

禦書房的一個小會議室內,正上首,帝國皇帝姬天龍怡然高坐。

非大朝會、隆重慶典或大祭,皇帝陛下是不穿禮服的,衣袍非常簡便,玄色袍服,刺繡金線大團龍,神色不怒而威。

整個帝都此刻已是冬雪飄飄,天寒地凍,但此刻禦書房內卻溫暖如春。

與會的人員包括帝國太尉王苦酒、丞相謝辛夷、禦史大夫李橘白,十三部尚書(禦史)以及有重要事項必須麵君稟報的各部侍郎。

這樣嚴肅的例會,人員尚不滿三十。

這就是姬天龍的習慣,具體的、細致的事情,他一概不問,隻問一部首官。

而且,皇帝陛下還有一個習慣,這是延續了當年的軍旅習慣,會議過程中沒有什麼迂回曲折、微言大義。

他喜歡直截了當,有事說事,哪怕牽涉到下邊門閥世家的利益紛爭,也要求在禦前說明白。

這個習慣,在帝國最開初的時候,令各大世家和利益團體極其反感,一旦有些事情擺到台麵上,就不好看了。

這樣的事情,沒少過,多半的結果是雙方都灰頭土臉,落不到好處,讓旁人笑話。

幾十年的磨合之後,一眾高層和門閥世家在朝堂的代言人,都已經習慣私下先速戰速決,在下邊把利益商量好,隻要不危及帝國利益,皇家利益,陛下一般不管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隻看結果。

於是,這樣的高效率理政,就成為了當今天子的典型標簽,不務虛,重實效,有時候連保持皇帝身份的起碼儀式,都不甚看重。

但越是如此,門閥世家對當今天子的敬重,卻與日俱增。

縱觀大夏曆史,很難有這樣融洽而清明的政治環境。

此時會議已經過半。

關於慕容氏脫離帝國後的善後問題,戶部、吏部、產業部和商部,聯合上了細致的條陳,各部沒有異議,陛下也含笑頷首認可;

關於慕容氏和軍部協商購置、換取軍需的事項,新鮮出爐的兵部尚書楊斷續大將軍領銜,在左右兩位侍郎的協助下,將細致到每一大項、分項數據進行彙報,並預測未來的需求,以及經兵部商議出的帝國方略,一一彙報。

對此項議題,謀部、戶部、商部和產業部持有一些疑慮,主要是對慕容氏的購買力評估、預支付物資後對方的償還能力測算、帝國重要物資儲備情況以及重要物資兌換方麵有待商榷。

關於慕容氏戰事的稟報,察部禦史中丞沈鬆節、與謀部尚書蕭京墨,結合各大門閥世家共享的其他戰況訊息,共同給陛下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條陳。

關於應對西玄聯邦組建誌願者法師軍團入東日邦國助戰的問題,陛下依然首肯了兵部、謀部、戶部、察部的建議。

帝國可以發布聖諭,陛下不反對帝國公民,基於對大夏族裔的人道協助,以個人名義去助戰,責令禮部出台細則,陛下衿印簽署。

……

重大事項都放在禦前例會最開始的階段,中途有十分鐘的休息。

該放水的去放水,該喝水的,內侍人員給各位大人送上了熱騰騰的薑糖水。

禦前例會的下半程,按例就不是什麼特彆重大的事項了。

隻有遇到牽涉的部門多,或者會對未來帶來更多影響的決策,必須通過陛下首肯的事務,才會提上禦前例會商討。

例會下半程的開始,是工部尚書通報了帝國重點工程“潛龍工程”的進展,預計再有一年,帝國九大大郡之間,就會有以帝都為中心的超級光纜係統,從地下連接起來,帝國通訊將徹底不依賴天上的衛星。

緊接著,新鮮出爐的玄部尚書,唐望春,對涉及天下術士的工作進行彙報。

吏部、禮部、刑部、戶部、學部、工部、玄部、資源產業部、商部,這九個部,都是以前的丞相府單獨分出來的。

其各部尚書,平常的工作彙報,依然是對丞相負責,因此,唐望春在彙報的時候,下意識地看了一眼謝辛夷、蕭京墨。

謝大人不用說了,帝國丞相,而蕭大人以前可是丞相長史,雖然現在成為了謀部尚書,與唐望春的身份對等,可老唐卻有些不自信。

隨即,老唐看到了丞相大人、蕭大人鼓勵的笑容,不免內心有些暗笑自己患得患失,差點君前失儀:

“臣,玄部尚書唐望春,稟報帝國術士調查情況。

在玄部成立之初,帝國將術士與自然人分開管理的初衷,是要對術士以更加嚴格的要求,玄部對術士單獨登記建檔的工作,受到戶部、察部、學部的大力支持……

經過係統的分類甄彆,建檔統計,臣有重大好消息稟報陛下,根據這段時間的整理分析,帝國的術士神啟比率已經到了5‰,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慶賀的數據……”

麵色一直比較平靜的皇帝陛下,聽到這個信息,神色明顯露出一絲喜色,頻頻點頭。

一眾高層也都有些興奮。

神啟比率,就是所有的公民中,術士的比例而已。

帝國的術士比例,竟然達到了千分之五,帝國1.5億公民,按5‰的比例算,帝國大約有75萬術士。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數據,就算有許多術士是比較雞肋或者沒有實際意義的能力,但所占比例應該不會太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