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醫仙百裡疾 二合一加更(2 / 2)

趙?

老家主?

按這個姓氏和年齡一算,京都各大世家貴族開始在心裡浮現出對應的人選來。

京都有兩家姓趙的人家比較有名,但百裡疾昭元七年上京,病人年過八荀的,好像就隻有城南趙家那一家。

“嗬……那家人吃相真難看,落得最後在史書上留下一筆,當真是好笑。”

“百裡疾也太倒黴了,無辜受冤,還要經曆牢獄之災。”

而反應過來,自己就是故事裡主人公的趙家上下:……完了。

有人驚慌失措,也有人樂得看好戲,因為此時被說躺在床上的老爺子此時還身體健康著呢,且看這位如何收拾自己的孝子賢孫。

古古吐槽完,也終於是又補上一句。

【但這世上啊,總也有人會記得他人恩情,知恩圖報的。】

【當時正好有一朝中胡姓官員的母親聽說了百裡疾被關入獄的事,就開始想辦法為其申冤。因為百裡疾年輕時就曾治好過其家人的病。】

【這名官員地位不高,得罪不起趙家,不能硬來,於是,他就選擇將這冤情上報給了神昭大帝。】

事情到了這裡,也就基本明朗了。

百裡疾的名字隻要出現在蕭臨淵跟前,他自然不會放任不管。

最後也果如大宸許多人所想一樣。

【神昭大帝在得知此事之後,開始命人徹查,最後查出百裡疾是被冤枉的,便將他放了出來。】

【對於人才,神昭大帝向來是不願放過的。但他也知道,就算封百裡疾為宮中醫正也沒用,因為人家想要的從來不是隻為某一個大人物看病,而是為天下所有為病痛折磨的人診治。】

【比起當宮中聲名顯赫的醫正,百裡疾的確更想當一個四處行走治病救人的普通遊醫。直播間裡的小夥伴兒們,有知道神昭大帝是開出什麼條件,才最後成功使百裡疾留在了京都的嗎?】

其實這個答案,古古之前也淺淺透露過一些,如果直播間裡的真是現代觀眾,當然不差學過曆史的。

但現實就是,現在觀看他直播的……就是一群生活在千年前的老祖宗啊。

‘老祖宗們’想了一想,開始說起了各自的猜測和想法。

有人說:“難道是蕭臨淵給百裡疾找了一群弟子來傳承他的衣缽?”

“可能是,但我猜,估計還搜羅來了不少醫術大家,百裡疾是個醫者,醉心醫術,有這群人在就能時時交流和探討了,我不信他還舍得走?”

“有道理。若不能以利誘之,卻總有能讓他心動的東西,就不信不能讓他放下堅持。”

“……”

【衣食住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老百姓生活至關重要的四個方麵,但除了這四項,還有醫病的醫也很重要。但在古代,似乎所有人都下意識忽略了醫者的價值。】

【但神昭大帝是個英明且睿智的君王,他不光看到了醫者的價值和重要性,還想將醫這方麵發展的更加強盛。】

古古展示出新的史書記載圖片,一段段文字都是那個朝代關於百裡疾最真實的記載。

【他知道百裡疾不在乎虛名,但就像元鴻因有仁心,憂心百家之學而選擇留在京都與柳尚共事一樣;百裡疾的善心,就是他的軟肋。】

【醫者重傳承,百裡疾醫術再好,可他畢竟隻有一個人,能救的人有限,也隻能活個幾十上百年。】

【縱有醫書傳下,可到底比不上他親自傳授醫理和治療經驗,等到他一死,能學得他一身醫術精華的最多也隻有他的親傳徒弟。】

【他治病救人,他的徒弟也治病救人,他的徒子徒孫也同樣如此。可就算是這樣,天下患病之人,何其多啊?哪能救的過來?】

古古歎氣,更何況是在環境惡劣的古代,百姓缺衣少食,缺乏衛生知識,有時候一場病就能要了一個人的命。

【尋一個會治病救人的醫者不容易,更何況是百裡疾這樣有善心、醫術頂尖的大夫,更是不可多得。】

【史書當中,有關當時他和神昭大帝這段談話的詳細記載,當神昭大帝與他談到百姓求醫難這個話題時,他亦心有惆悵,長歎曰:“吾亦憾天下醫者少,傷病之人多,縱使吾習得一身醫術,卻常悔未生得三頭六臂。”】

像元鴻一樣,他隻是一個人,不是神。

他為人治病,病人卻多到治不過來,他的心中亦是充滿無力。

【神昭大帝看出了他濟世救人的善心,便提議,想讓他將一身醫術傳授給更多的人,問他願不願意?】

【百裡疾沒有猶豫,答道:“求之不得,此乃吾之幸。”】

【於是,昭元七年,六月,在神昭大帝的決議下,大宸史上第一家醫學院誕生。】

【百裡疾為院長,傳授自身醫學知識,但同時也是大夫,免費為來醫學院求醫的貧民看病診治,醫學院一應花銷從國庫出。】

【當時的醫學院雖占地麵積小,所有師生加在一塊也才隻有三十五人,但這無疑是古代醫學史上最值得被紀念的一天,也是後來大宸醫學崛起的伊始。】

古古深吸了一口氣,再度在心裡感慨。

是為百裡疾,也是為神昭大帝。

【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尤其是在當時國庫不豐的情況下,神昭大帝還敢做出這項決定,不可畏不大膽,但無疑也是在認真權衡過才做的決定。】

【可百裡疾和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神昭大帝這樣重視醫者?】

【甚至,是鼓勵人學醫的。當然,他並沒有直說哈,因為他的一句話或舉動造成的影響太大,如果人都去學醫了,誰種地?誰經商呢?】

【所以,他隻從一些國策的細節處,進行了調整和暗示,但有心之人必是能看出,他有這個意思的。】

【百裡疾從未見過這樣的人,而且這樣的人還是一個君王。他不敢置信,曾言:“陛下為王者,亦憐眾生。”】

【而神昭大帝給他的答複是,‘人生而肉體凡胎,生老病老乃是尋常。何人不生病?何人不受傷?若人有傷病,卻無人可醫,該是何等窘迫境遇。增加醫者數量,於國有利,於百姓也有利。’】

【他認為,適當發展更多會醫之人,很有必要。於百姓和國家而言,是好事。】

【也正是從這一天起,古代醫學的巔峰時代,正式起航!】

古古說的頗有些熱血沸騰,大宸諸上層貴族人士卻大多並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或是品茶聆聽著,或是淺淺點評兩句,但也僅限於此。

因為,他們從骨子裡,還是看不起醫者這一身份的。

就算百裡疾再如何的聲名鵲起,醫術再如何厲害,也還是個醫者,地位遠不如他們,是為他們服務的對象。

所以此刻最能與古古的心情達成共鳴的,大多還是一些普通人。

“這是個好事啊。”

“是啊,懂醫術的人多了,這樣我們看病也能找到人治了。”

“你們說,醫工多了,那治病的錢是不是也會少一點?像咱家最近又添了個兒子,將來多口人吃飯,誰知道今後什麼時候就會有生病的時候?治病錢……總之能少點就少點吧。”

男人歎氣,滿是皺紋的臉上,全是對生活的愁苦。

“……不是說那位是個好皇帝嗎?大夫要有了,可咱百姓看病吃藥要是沒錢,那也還是沒轍。”

“我覺著……”

“吧啦吧啦……”

這樣切實獲得的好處,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才是普通百姓更關心的內容。

田間,坊市裡,許多人低聲聊著,或笑或歎。

像之前古古說的,景德帝幾個兒子為爭奪皇位鬥的如何如何厲害,可在普通人眼裡,可能這就跟自家幾個兒子爭家產一樣,就算惹人笑話也隻是一時的,他們心底再深的感觸就沒有了。

因為他們當中,或許還有人連皇帝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他們也不關心這個,處於階級上層人物間的鬥爭,與他們何關?

【但醫學院雖已建,真正開始發展向上卻是在大宸戶籍得到統一後,那個時候,醫者、農民、工匠等人的社會地位開始被逐漸拉高,人們對學醫的抵觸也在慢慢變低。醫學院由一開始的幾十人,擴大到上百人,再到後來在其他地方開了分院。】

這是個好現象,但正如神昭大帝想要讓大宸子民人人都能讀上書一樣,是個漫長的過程。

【百裡疾平素治病救人從不避諱旁人,樂於分享自己的醫學經驗,從不藏私,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同行都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的治病救人、傳授他人醫術。】

【他教過的弟子和救過的人太多,師從他醫術的人學成又能去為更多的人治病救人,久而久之,民間越來越多人出於對他的敬佩,和醫術高明的讚賞,自發尊稱他為‘醫仙’。而他也慢慢成為了那個時期醫學界的領軍人物,無人可出其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