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古時候有名的文
聖大儒一般,周遊各地,一路上廣收門徒,無論出身,無論才學,隻要誠心向學,都可拜他為師,傾心教導他們學問。】
【元鴻說到,也真正做到。】
【白發老翁、幾歲稚童,都可為他弟子。】
【這一開始,就是數十年的時間過去,而此時的元鴻已不再年輕,隨著閱曆和眼界的增長,他越來越能意識到以自己一人之力能教的學生終究有限,他開始萌生開設書院的念頭。
這樣隻要有向學之心的人都能來求學,教的人更多,也能吸引一批有同樣誌向的文士來這兒L,幫忙分擔壓力。】
【於是,景德二十八年,他聯合幾位好友,在徐州茂陽城外的溪山上建立學院,耗時三年終於建成,後親自取名——文盛學院,寓意文道興盛,廣育英才。】
【元鴻任院長,他的好友張文、任成達、楚子敬為學院的第一批先生。】
【文盛學院建成後,不在意入學學子的出身、身份,隻象征性的收個束脩,若遇家中實在困難的子弟連束脩也給免了,還歡迎所有普通百姓前去聽學,這在當時無疑是另類的。但也因此,學院很快就在當地有了一定的名氣,每天來往的人是絡繹不絕。】
剛剛被點到名的幾人臉上閃過一抹驚喜之色,沒想到他們也在曆史上留下了名字?
當年,他們和元鴻有著一樣的誌向,所以幾人一番商議下,合力開辦了這間書院。
起初,家裡人不理解,周遭也多有質疑和嘲笑的聲音。
那段日子,是真的不容易……
沒錢,沒書本,幾人省吃儉用不說,連建學院的錢都是好不容易東拚西湊出來的,後來偶爾還要帶著弟子下田農作掙口糧、還債,沒辦法,學院實在是窮啊。
現在聽到古古說起當年之事來,幾人除了心酸,亦有一股自豪在心中。
他們所做的這一切是有意義的,沒有錯!
【經元鴻教導和從學院走出去的文人學子數不勝數,他們統一稱元鴻一聲先生、老師,亦或是院長。】
【但曾被他教導過的人有多少?】
【其中有多少是他的親傳弟子,有多少是掛名弟子?曆史上並未有列出一個準確數字。】
【我隻知道,在後來的史書記載中,曾有遠在京都的元師一封請師涵出,天下數千才子若繁星遍落九州!過千山,渡萬水,以師者之身無私傳業授道於萬民!】
【我隻知道,回顧那段曆史,再難有人能像元師一樣,一呼而千人隨!那場麵,該是何等的震撼啊!】
古古的語氣中滿是克製不住的激動和震撼。
“這話何解?可否細說?”
一人好奇古古這說的又是什麼事。
沒想到古古不過就是隨意掃了一眼,就準確的從一堆評論裡發現一個顯眼的名字。
他“誒”了一聲,而後就明白了。
又是一個頭頂名人姓名的戲精!
他輕巧一笑,故作打趣道:【喲,
白大人上線了啊?不過您這怎麼還頂著以前的名字啊?險些沒看到您,真是失敬失敬。】
?!
這啥意思?
古古這故作恭維的口氣明顯是認識剛剛那發言之人,不!不應該說是認識!
應該說,這人隻怕又是哪個被後世人所熟知的曆史名人!
所以……不會又是那二十八人中的一個吧?!
腦中的這些思緒湧現不過一秒,所有人的目光都開始抓向剛剛飄過的那一行文字,有人眼快,已經看到了那句話前的發言人名字。
一個分外陌生的姓名。
——白隨
有人口中念出這兩字,不解,“那是誰?你們可有人聽過白隨這個名字?”
越來越多的這類疑問出現在光幕的評論區上,但始終等不來周圍人的一個解答,反倒是逗笑了古古。
他笑道:【我知道了,你們應該是在演神昭大帝沒登基前的那段時期是吧?】
【白隨嘛,沒改名之前你們不知道這人是誰很正常。】
【但相信我,等他一改名、入了朝,普通百姓也好,但尤其是朝臣,你們都會將他的名字深刻的記在心上,因為……】
古古頓了頓,笑嘻嘻的扔出個炸彈,【因為他可是大宸曆史上的第一位改革家,他會改變整個大宸的製度——】
【他改名之後的名字,就叫作——】
所有人的心在這一刻都不自覺的被提了起來,紛紛豎起耳朵聽古古的話,緊張的屏住呼吸。
【白晉緣】
隨著這三個字的落下,所有人心裡攪動起的巨大波瀾也有了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雖然心臟依舊因緊張和震驚的砰砰直跳,但,恐怕更多的還是激動!刺激!
——眾所周知,一般能以某某家來稱呼,還乾出改製這種驚天動地之舉的人,不用想,鐵定是那二十八人中的一個沒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