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文聖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文聖的(2 / 2)

“小師弟,莫要胡言。”

他年輕俊雅的三師兄出言製止,但語氣裡並未有多少責怪,隻是對小師弟不懂事的無奈。

其餘師兄弟聞言也紛紛笑起來。

他們師兄弟間感情一向和睦,和老師間的相處也是。

因此,元鴻並未有被學生冒犯的不悅,反而是低頭看了眼自己長長的白胡須,“是啊,彼時不懂先生對其的珍視,現在設身處地而想,才知……”

“才知自己所燒不是幾根須發,

而是先生臉麵。”

元鴻語氣更加無奈和歉疚。

十一歲的小弟子和他小時候一樣,顯然還不懂時人對一把好胡須的審美追求,或者等他哪天也老了,到了蓄須的時候才能理解吧?

他疑惑的歪了歪腦袋,不再說什麼。

【也正是由於幼年時的這段經曆,讓他的心中早早的埋下一顆教書育人的種子。】

【小時候的元鴻知道是老師教書的方式有問題,不滿自己受罰,所以一時不憤點了人家胡子,但長大後,曆經人世險惡的元鴻卻會開始思考,到底該怎麼才能教好一個學生?教育弟子成才的最好方式又是什麼?】

古古微微一笑,用自己的言語帶人走進這段故事,體會曆史人物的一生。

【元鴻七歲入族學,讀書讀到一十就不想再窩在徐州老家了,他要效仿古之聖人周遊列國,尋訪大賢,擴寬自己的眼界學識和行俠仗義。】

【當時宸國獨大,周邊小國都依附於大宸,天下初步邁入穩定。】

【元鴻帶著一個書童,一個護衛,拉著一車書,說要周遊列國,結果走了一年半,最後還沒出大宸國境。】

古古笑了,光幕外的元鴻也想起這段經曆,知道是因為什麼,未有出聲。

【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年半,他大半時間都行俠仗義去了,連看書的時間都很少,據他本人後來說,他最長有三個月的時間沒翻開過書簡,但元鴻卻並不覺得懊悔。】

【聽到他的話,相墨當時就不解,問道:“三月不見書,何談效仿先賢雲遊求學?”】

光幕外已是白發蒼蒼的元鴻麵含淺笑,望著四畔疑惑看向他的弟子,輕聲而語。

“真正的學問要用心去學,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親身體會,而不是將書本上那些前人寫下的字句背的滾瓜爛熟。”

“書隻會告訴人們要向善,不要為惡,告訴你是非對錯,但隻有當你親自去幫助弱小、懲治歹徒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懂得了善,也理解了惡。明白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這個時候,看不看書已不那麼重要了。”

正是元鴻的話畢,眾人頭頂,古古也隨之說起了一樣的話。

院中眾弟子聞言心服,拱手行禮。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真正的學問是讀書讀不來的,得靠自己的兩條腿走出來,隻有當你親身去體會,你才能真正懂得書中的道理。】

【該說不說,年輕時的元鴻就已懂得了當時大多數人窮儘一生也不能明白的道理,是很難能可貴的。】古古誇讚了一句。

【可話又說回來,當時的大宸真的有那麼多的不平事兒要管嗎?導致元鴻走了整整一年半都沒出國去?】

回憶了一下幾十年前的光景,有老一輩的人搖頭表示疑惑。

景德帝聽到這兒來,頭腦已經慢慢恢複了冷靜,淡聲思索道,“先帝在世時,天下已然太平,何來如此多的不平事?”

一旁的宮人

默不作聲,紛紛裝啞巴。

他們不敢反駁帝王,也不會去多嘴說什麼。

古古的聲音接著響起。

【足夠震驚當時世人的天大的不平事倒沒有,至少沒叫元鴻遇上。但人世間啊,人活著就很難了,更何況是古代那個封建階級製度下的人們呢?】

【有權有勢、有美酒佳人相伴的人,他們不缺吃穿,還有奴仆伺候,生活過的是很滋潤;但是天下還有八成的人是普通百姓,他們的日子始終奔著吃飽穿暖、有些甚至力求活著就行的目標去,有一口飯吃餓不死就滿足了!】

古古沒經曆過這種生活,但光是想想,說出來的話中都帶著心酸。

正是這種境況下,他才越發佩服曆史上那些閃閃發光的英雄人物。

【元鴻這一年半遲遲沒走出大宸,是把時間花在了哪裡呢?】

【花在了他為一戶人家尋找丟失的羊,結果漫山遍野的找了三天才找到。】

【花在了他送農戶的孩子去醫館治病,事後因為沒錢,他沒敢告訴任何人,自己和書童侍衛在醫館做了一月工才還上藥錢。】

【花在了他幫河邊的漁夫捕魚,兩人費了一天的力氣才終於收獲了半船的魚。】

【花在了他為幫人在府衙翻案,整整努力了半個月尋找線索、申冤想辦法。】

【花在了他在街邊無償幫人寫信,幫小孩取樹上的紙鳶,幫迷路的人找到家,幫被偷了錢袋的人硬是追了賊兩裡地才終於把錢袋搶回來,幫生計艱難的孤兒寡母做工、務農、除一把草再撒上些種子,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從不覺得為難。】

古古說著說著,鼻腔微酸。

【路上碰到欺負人的惡徒時,他總免不了要管上一管;遇到弱小無助之人時,他又總免不了要上去幫上一幫。】

【這樣的元鴻,又怎麼可能走的快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