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古並沒有賣關子,直接點明重點道:【因為不光要有經驗,還要多思考、要想,要敢於實踐。】
【李稷可能不懂化學,更不知道什麼是物質的分解,但是他會看、會想、會思考。】
【當初木家村中也有和李稷一樣想開墾山上空地為農田耕種的人,但數量不多,可能是因為當時許多人家考慮到後期的灌溉田地是個大難題,所以才沒多少人願意去乾這事兒。
而李稷不一樣,他原本是李家村人,田產也在那邊,後來搬到木家村了一切從新開始,手中能買到的良田數量有限,所以不得已才和少數幾人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過當時許多人
家這樣選擇,也很正常,因為農戶人家本就生活不富裕,他們的體力和時間就是他們換取生計的砝碼,如果要開墾新的田地去耕種,首先需要考察土質,這是怕將來這塊地的土不適合耕種,長不出糧食;
其次,那批田在山上,儘管田地附近樹木多被砍伐,還組織有人巡邏守衛安全,山中的猛禽也被射殺了不少,但依然不排除山上有野豬、豺狗等獸類會出沒。
還有就是用水問題。
這些麻煩都讓不少人家不敢睹。
萬一因要照顧新的田地,而耽誤了現有的農田耕種,他們一家來年吃什麼?怎麼活?
而李稷則是,再無田地耕種,他們就沒法活了。
【當時荒地初開墾成田地,地裡多的是雜草和枯枝爛葉,還有許多的動物糞便,其他人都選擇了將這些多餘的東西清理出田地,而李稷則不,他直接放火在田裡將那些雜枝爛葉給燒成了灰,糞便也留在了田間。
當初還有人以為是他懶,但其實不然,這些恰恰才是他耕種的田地糧食產量增高的原因。】
農村種過田的人都知道,草木灰和動物的糞便對於田地來說不僅不阻礙其中作物的生長,反而還能增加土壤的養分。
“?這是什麼道理?”
大宸田壟上諸多人疑惑,相互交談著。
【但這可不是李稷田地增產的主要原因啊。在咱們現代農村有一些人家會通過給田地增加營養,從而達到來年增加糧食產量的目地,方法也就是堆肥。】
【在冬季農閒時期,為了使來年的春耕田地變得更加肥沃,就會利用作物桔杆、雜草、泥土、人畜的糞便等有機物混合堆腐製成肥料。】
【但通過考察大宸神昭時期曆史可以發現,這種方法在當時就已經被李稷發現並使用了。】
【至於和現代相比,堆肥效果怎樣,emm……主播也說不好,】古古想了想,才說道:【反正後期,經過李稷在大宸農業上的發展和一係列耕種方法的改進推廣,大宸到了昭元四十年,普通人家也已經普遍能實現畝產近千斤的成績!當然,根據土壤質量的不同還有地區氣候上的因素影響,糧食產量也會存在波動。】
但光是這一個平均數字的上升,就已經能看出當時的大宸在農事上的進步和提高。
【堆肥法讓李稷正式從田間走入朝堂,從一個農家子,搖身一變成了皇帝麾下的農務司副司長,很得帝王看重。
此後李稷一家從許州搬入京都,昭元三年,李稷上任後,馬不停蹄的帶著農務司的一眾人在帝王批給他的京郊田莊上,開始了長期研究如何能再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並在六年間陸續對大宸一些現有耕種技術進行改良,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昭元九年,他帶人前去北疆,支援南宮舒華在北疆研究出用土木棚房種菜技術。】
【後,他還試著用這種方法栽種稻黍,也成功了,但是到底受房子空間溫度限製,不能一次性大麵積種植稻黍,不然室內溫度供不上也是白搭。
空間大了,要提供足夠的溫度遠比小房子要難的多,所以他在幾次實驗過後,便隻好打消了這個想法,改為鼓勵民眾多建土木棚房,小麵積在室內種植稻黍,來總體提高糧產量。】
【然在北疆的這次種植經曆,仿佛讓李稷一下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大概當時的他也在想,既然北疆那種冰天雪地鳥不拉屎的地方都能種出菜和黍米來,那原本一些在人看來土地貧瘠也不適合種植的地方能不能種出糧食呢?又該怎麼種出糧來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和好奇,李稷從北疆回京都後,沒多久就又出京了。那他這次出京是乾什麼呢?】
古古拋出這個疑問,手指輕輕一動,光幕上的窗口圖片移至下一張,然看著上麵史書記載的內容,大宸許多人都震驚了。
不是吧,他們眼花了?
看著那頁圖片上記載的文字,認字的人頭一次覺得這些字分開來看,他們都能認識,但是為什麼組合在一起,就讓他們隻覺得陌生呢?
【如何讓鹽堿地也能長出莊稼,就是李稷這次帶隊出京想要攻克的難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