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罪魁禍首(1 / 2)

田豫聽了,便坐了下來,袁熙出聲道:“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晉陽都非常重要。”

“所以我必須要派放心的人坐鎮,我想來想去,決定由你和高順一同鎮守並州。”

“這裡麵不僅有繁雜的邊地衝突,內部也是錯綜複雜,你和高順了缺任何一個,我都不放心。”

田豫很敏銳地找打了問題關鍵:“主公是要防備高乾,還是去卑?”

袁熙讚許地點了點頭:“國讓真是從沒讓我失望過。”

“不談外部,並州將來說話的勢力,便是高乾和我,高乾是袁家名義上的並州刺史,行事又沒有差錯,我斷沒有取而代之的理由。”

“但高乾的實力和能力,也很難應付如今並州的複雜局勢。”

“並州北部有東部鮮卑,雖然我們和其達成了停戰協議,但鮮卑反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不得不防。”

“西部是勢力龐大,頑固程度不下於鮮卑的羌人,且因為其和漢廷征戰百年,對漢人也是頗為敵視,但偏偏其占據了半個涼州,我將來想要抄西涼後路,就必然要和羌人打交道,更何況那邊有些我很感興趣的東西。”

“我的掾屬中,國讓是在胡人之中名聲最好的,所以你是和他們談判溝通的最佳人選。”

“並州內部,則有著漢人和南匈奴兩大群體矛盾,南匈奴那邊,順理成章是去卑管理,雖然我的覺得其不太可能反亂,但世事無常,我不得不多加一重保險,便是國讓你來兼任護匈中郎將。”

“我之所以讓高順助你,一是因為並州中晉陽兵戰力最強,高順善於練兵,讓他上戰場打仗反而有些屈才了,假以時日,他能訓練出上萬精兵,才是對我助力最大的。”

“二是因為高順和高乾同族,多少也能減少高乾的抵觸心理,如此一來,你們四人同管並州,互相製衡,即使一方出了問題,三方也能馬上應對。”

“最壞的便是高乾和去卑同時反叛,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如今他們若是反亂,隻能是投靠曹操,而高乾和曹操仇恨已經很深,去卑曾救助過天子,對曹操挾持天子之事也很是抵觸,所以至少這幾年間,並州內部還是可以一致對外的。”

“不過為了安撫高乾,四人之中暫時以他為主,這要委屈你和高順了。”

田豫笑道:“沒問題,還請主公放心。”

“但我還想請問主公一事,我既然坐鎮並州,那幽州遼西遼東的攻略,便要其他人來做了。”

“這裡麵牽涉到關內烏桓,公孫度家族,中西鮮卑和高句麗,牽一發而動全身,也是相當麻煩啊。”

袁熙頭痛,田豫說到點子上了,這還真是個大麻煩,其他幽州諸人中,閆柔鮮於輔威信相對不夠,袁胤等人還未建立起信任,公孫瓚的舊部將領就更差了,想來想去,其實也是田豫最為合適。

田豫出聲道:“其實豫心裡有一人選,此人曾被被本初公錄用督軍從事,領烏丸突騎,袁譚戰死後,其和袁譚部屬一起被看管在青州,至今沒有錄用。”

袁熙疑惑道:“有這種人?”

“我怎麼沒聽說過?”

田豫出聲道:“不知道牽招此人,主公有沒有聽說過?”

袁熙一驚,忍不住站起身來,“牽招?”

“不可能!”

“我不是讓你打探他的下落,他不是在袁尚麾下嗎?”

“但聽說袁尚遇刺之後,他就不知所蹤了,如何會到袁譚麾下去了?”

田豫出聲道:“這事情確實是豫手下經辦的,但尋訪出了岔子,直到最近檢事府才查清事情經過。”

“當初鄴城被破的時候,檢事府之所以沒有尋到牽招下落,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不在鄴城了。”

“實際情況是,袁耀刺殺袁尚之後,牽招極為憤怒,帶著幾個人離開鄴城,去追殺袁耀去了。”

“牽招判斷袁耀是曹操指使的,所以先去了兗州方向,但彼時袁耀也很狡猾,他有人相助,沒有逃到曹操那裡,反而去投靠了袁譚,讓牽招撲了個空。”

“等牽招查訪到袁耀下落後,已經是晚了一步,於是他改換姓名,投到袁譚軍中,伺機刺殺袁耀。”

“但不曾想袁耀被袁譚扣了起來,牽招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之後袁譚和曹操相攻,牽招隨著和曹操交戰,沒有找到脫身的機會,袁譚就戰死了。”

“袁譚掾屬在辛評等人的帶領下,去和主公投降,牽招也混在其中,之後主公急著來並州,沒有安排袁譚掾屬,於是也沒有去細查。”

“直到最近並州事情差不多了,檢事府騰出手來才開始核對這些人的底細名單,才發現了牽招改名換姓之事。”

“這是七八天前我猜得到的消息,因為覺得和攻打晉陽無關,所以暫時沒有報之主公。”

袁熙聽了,方才明白了其中曲折,笑道:“這正好,並州大局已定,我倒是可以去處理袁譚掾屬的事情了。”

“袁氏和胡人關係尚可,牽招更是在烏桓部民之中有威望,這真是打瞌睡來了枕頭啊。”

“過些日子,我便先回薊城了,這裡便要拜托國讓了。”

“說來也是慚愧,此時急需國讓穩定局勢,伱的婚事可能要稍微延後了。”

田豫起身拱手,沉聲道:“主公放心,豫必不辱使命。”

他出聲道:“還望使君注意曹操動向,他這次沒有騰出手來介入並州,是因為他更想先取荊州,若是其得逞,必然會對主公領地發動全麵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