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五章 調和矛盾(1 / 2)

淳於瓊終於有所意動,但他猶豫了下,還是頹然道:“使君不愧是本初公的兒子,當初大家都看走了眼。”

“如果使君能執掌袁家,冀州也不會落到如此地步。”

“但我不願意答應使君,並非是我自恃情麵,而是我開始明白,每個人是不同的。”

“我和本初公同為西園八校尉的時候,彼時大家都很年輕,之後前途不可限量,但隨著相識日久,見識過本初公身邊的謀士武將,如雨後春筍,換了一茬又一茬,留下來的,皆是人中龍鳳,天下豪傑英才。”

“不論是許攸沮授,或是田豐四庭柱,更不用說曹操,皆是其中出類拔萃之輩,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自己也不過隻是個尋常人而已。”

“雖然領軍之後,我能夠做到少有缺漏,但卻幾乎無法立下大的戰功,隻能作為後備之軍,被顏良文醜遠遠拉在後麵。”

“這幾次鄴城遇險,麵對曹軍,我不僅做不到力挽狂瀾,反而屢吃敗仗,曹操隨便派出一名將領,我都無法將其擊敗,這樣的我,還有何麵目能做一軍之將?”

“而使君不一樣,麾下猛將屢次擊敗曹操,足見使君眼光之高明,使君不缺人才,何必因為我導致軍中有所非議?”

諸葛亮聽了,不由把眼睛看向袁熙,袁熙看著淳於瓊的樣子,雖然表麵上淡定自若,但其眼神之中,其實有一絲本人也沒有察覺到的軟弱,像極了後世麵臨被裁員時候強裝鎮定,臉上還要保持僅剩一點尊嚴的社畜大叔。

他想了想,開口道:“我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

“從一地起家者,隨著勢力的增強,遇到的敵人也會愈強,與之對應,收納的部下也會更多更厲害。”

“這當然會麵對一個問題,要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們才能不如後人,那怎麼辦?”

“若其不如新人,但官職在其上,當然會導致人心有所波動,懷疑主公處事是否公平,但另一方麵,若棄之如蔽履,那新來的人也會想,將來的自己若是遇到挫折,是不會也是這種下場?”

“我身為主公,對於先前立下功勞的人,當然要有所照應,不是說打不過敵人了,或者是負傷了,就完全不用了,這豈不是過河拆橋?”

淳於瓊出聲道:“可我沒有為使君效力過。”

袁熙語氣極為堅定道:“可我現在繼承的是袁氏的名義。”

“我作為本初公僅剩下的子嗣,袁氏事實的家主,有為袁氏報仇雪恨,將冀州奪回存續的責任,不然我便沒有掌管袁氏的大義名分。”

“曹操背反袁氏的仇,是必然要報的,而且曹操目的也不像他所說的那麼崇高,其挾持天子,誣反陷袁氏作亂,連帶將軍等人都成了亂賊。”

“這種話天子可以說,但我袁氏這一支至今沒有公然作亂,反而是曹操賊喊捉賊,將軍難道不想找曹操討個公道?”

“我猜將軍當年也不喜歡曹操吧?”

“還請將軍助我一臂之力!”

淳於瓊聽了,終於是站起身來,對袁熙拜道:“瓊確實看曹操很不順眼,可惜怎麼也打不過他,就很氣。”

“瓊有醜話說在前頭,我實在是沒有擊敗曹軍將領的信心。”

袁熙站起身來還禮,微笑道:“將軍病體未愈,短時間內確實不適合上陣作戰。”

“我想暫請將軍掌管渤海郡防務,協助諸葛軍師練兵,如何?”

袁熙這話是足了淳於瓊麵子,而且這個安排很是巧妙,渤海郡前麵有安平郡的徐晃擋著,不會直接麵對曹軍,淳於瓊也能發揮自己的威望整合幽州軍,也能讓幽州軍將領看到袁熙的態度,可以說是當下最為合適的安排。

至此淳於瓊疑慮儘去,俯身施禮道:“如蒙主公不棄,瓊願儘綿薄之力。”

袁熙趕緊上前扶起淳於瓊,笑道:“多謝將軍折節下屈,小子必不負將軍。”

“晚上還有宴請,還請將軍到場。”

諸葛亮隨袁熙告彆淳於瓊後,兩人並肩起出來,諸葛亮趁機道:“加上先前的田豐張郃高覽,冀州軍中的袁尚勢力舊部,已經差不多了都歸附了。”

“剩下的便是袁譚舊部了,辛評那些人如何處理?”

袁熙想了想,搖了搖頭,“這批人很是麻煩。”

“袁譚當初投靠了曹操,連帶他這些人雖然也是冀州軍勢力,但頗不受袁尚那邊的部下待見,要是我兩邊一視同仁,豈不是說作亂的不僅沒有付出代價,還撈到了和堅守鄴城到最後的人一樣的好處?”

諸葛亮點頭道:“我也是這麼想的,反正袁譚的嫡係勢力都在青州,已經被青州分地大大弱化了,閒置他們一段時間也好。”

“不過主公竟然還給羊衜授了官,應該不是看在蔡夫人麵子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