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章 厚顏無恥(1 / 2)

道家並不是出世之道,相反最初的時候,秉承黃老之道的方士們是積極入世的,想想也正常,哪個學派不想將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難不成真的在深山等人求學?

於是稷下道家把黃老思想發展到涉及當時幾乎所有學科領域,之後在經世治國上和儒家思想衝突,被漢朝獨尊儒術之前的儒家所不喜,所以兩邊鬥爭極為激烈。

後來漢初時候,宣揚“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黃老道家與儒家爭雄,並假托黃帝名義形成了理論體係,儒家初時難以在理論上壓過道家,於是便想出了一條計策。

他們要做的,便是釜底抽薪,將作為道家學說代言人黃帝的根挖斷。

因為道家學說幾乎都是假托於黃帝的,彼時的黃帝書係列中,很多都是政治見解,黃帝還沒有像後世那樣被稱作神明,於是儒家想出的對策,便是將黃帝捧上神位。

道家卻沒有看出儒家用意,當下大喜過望,和儒家一同吹噓黃帝封神,於是隨著漢武帝泰山封禪,通過天子祭天,黃老即黃帝老子徹底升格為道家神明。

這在當時道家看來,是道家學派的巨大勝利,因為這之前黃老封神隻不過是道家自己宣揚出來的,如今卻是有了天子背書,徹底被天下承認了!

然而之後發生的事情,便遠遠出乎道家的意料,道家學派的官員們拿出黃帝書來闡述政見時,儒家終於跳了出來,露出了獠牙。

他們說,主政萬民乃是人間帝王之事,你們的黃帝既然已經上天封神,他為什麼要乾涉人間之事?

他這個神,到底是人間的,還是天上的?

道家啞口無言,就此皇帝書中關於政見的書籍,都淪為了兩教鬥爭的犧牲品,再也不能見諸於朝堂,於是天下獨尊儒術的局麵就此形成。

楊鳳有時在想,難道袁熙真的是上天選中的那個?

她如今麵對袁熙時候,言語之中不自覺流露出的這個想法,讓袁熙看了出來,於是給楊鳳講了黃帝的故事。

楊鳳已經不是當初和袁熙打死打生,完全否認對方的時候了,這幾年下來,楊鳳通過在天下遊曆的見聞,漸漸明白了袁熙所要做的事情,從而倒推出來袁熙秉持的想法。

因為隻有到了亂世,才能掀翻儒家獨大的局麵,讓道家再度上位,於是道家離開了朝堂,專注於民間,用丹道養生之法來爭取百姓和士族的支持,終於在東漢末期形成了氣候。

“這也是為什麼我反對太平道過度擴張,大規模傳教的原因。”

袁熙走到城牆邊上,指著碼頭上忙忙碌碌的民夫工匠道:“你看,他們都在努力活著。”

道家因此恨上了儒家和漢廷政權,他們知道在統治者層麵上已經無法光明正大對抗儒家,所以一直在暗戳戳動搖統治根基,以圖尋找機會。

楊鳳聽後瞠目結舌,對袁熙道:“我從未想過是這樣的,也從未考慮到黃巾起事的背後,有如此糾葛。”

這也是為什麼袁熙對楊鳳說張角起義必定失敗的原因,張角出發點是好的,但過程中摻雜了太多各方麵勢力的私欲,太平清領書無論是道理還是主義都無法自圓其說,所以最後必然會以失敗收場。

“放任任何一方,都會讓天下走向未知的混亂,所以即使將來我走上高處,固然不允許儒家獨大,但道家成為國教的想法,也不會被我容許。”

所謂造反,大部分時候初衷都並不是那麼光明,最終的目的,都是在爭奪話語權和統治權罷了。

這個計策很簡單,也很直接,但偏偏是抓住了人心貪欲的根本,讓入局的人被利益蒙蔽看不明白,從而一敗塗地。

她不得不承認,袁熙在很多方麵思考的問題深度,比張角的太平清領書中闡述的的更加深遠。

然後你的政見全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和你的道路,伱的作法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東西。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無數的人在掙紮求存,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明白剛才我們所說的東西,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目標。”

袁熙歎道:“世上沒有哪件事是簡單的,都是無數人心和手段爭奪主導權的鬥爭過程罷了。”

這便是捧殺。

要是換做兩年前,楊鳳聽到這話肯定會勃然大怒,但如今她經曆了這麼多事情,雖然口上不承認,但心裡已經將袁熙當做了和上古諸子等同近似之人,便下意識問道:“你的道路是什麼?”

儒家將道家擠出朝堂的經典操作,也因此流傳於後世,曆朝曆代都被人利用,從政見上無法撼動你,便將你捧上神壇,於是你變成了一個虛假的神位,於是再無人在乎你說過什麼,做過什麼,就此徹底抹殺掉你在人間做過的事情。

尤其是袁熙在青州的分地之舉,其考慮的方方麵麵,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是張角當初都沒有想到,更彆說做的事情。

“道教歸根結底,還是在麻醉中下層民眾,儒家則致力於欺騙上層的朝堂,兩邊誰也彆說誰。”

袁熙的想法,不僅讓糜貞震動,也讓幾天後趕到的楊鳳聽了之後,被深深的震撼了。

“往上走,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照顧家人,讓其保暖富足,這可能是這個天下絕大部分人的夢想,雖然這個夢想可能一輩子都實現不了,但他們也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他們很平凡,但也很偉大,作為能看到他們困境的人們,應該給他們與之付出努力所對應的機會和回報,而不是欺騙他們。”

“當然,在一定限度內,他們求神拜佛,無論是信太平道還是佛教,我都不是很在乎,但不希望他們將為數不多的家財,送給以此為名義斂財不勞而獲的,打著教義名頭吸乾他們血汗的騙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