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 秋雨連綿(1 / 2)

袁熙寫著給諸葛亮的信,寫到一半又停了下來,因為諸葛亮在來信中提了一個在青州遇到的問題,以諸葛亮的才能,也無法解決。

袁熙看完信後,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心道這個問題確實很是棘手。

起因是同在諸葛亮和楊鳳,因為太平道的事情發生了分歧,之所以產生分歧,是因為兩人對於太平道的認識和解釋並不相同。

楊鳳將太平道視為張角的遺產,想著的是如何將太平道發揚光大,並將剩餘的太平道眾整合起來,傳揚下去。

而諸葛亮總體是偏向儒家法家的,他認為太平道勢大無論對於當前還是以後,都是弊大於利的事情,所以建議楊鳳在保留最低限度的太平道組織的同時,想辦法削弱其影響。

袁熙歎了口氣,這事情的問題的根源,其實和士族相似,便是在皇權的體製下,不允許任何威脅到中央集權的存在,諸葛亮這麼想,也是理所當然。

楊鳳自然不能接受,她可能這個時代最有反骨和造反精神的人,雖然她這種精神並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隻是單純來自於樸素的反抗意識罷,她是那種隻管造反不管建設的人,隻負責打破枷鎖,而至於打破枷鎖的過程中會造成什麼後果,她確實是沒有思慮周全的。

袁熙頭在隱隱做痛,這種天生的敵對性,確實很難調和,看來自己得找個機會將諸葛亮和楊鳳叫到一起,好好談談了。

他現在也沒有什麼好的法子,封建社會最適合的便是中央集權,什麼資本主義三權分立全都在扯後退,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在促進生產力上確實有一套,但其在社會政治性上的下限極低,低到在某下情況下,讓人發指的地步。

資本主義政治,也不過是將集權於一人的皇帝權力分散轉移到議會上而已,這並不是其本意,而是不同勢力角逐博弈,最後無法消滅彆人產生的妥協性解決辦法,和一群士族瓜分皇權並無二致,如果有人力量遠超他人,那麼議會轉眼便能轉化成獨裁。

而為了防止這種想象,資本主義的解決辦法就是儘量增加議政環節以增加內耗,最好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獨裁了。

這和漢武帝想出來的讓士族內鬥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是鬥人,一個是自鬥,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彆。

袁熙想了想,在信裡寫了幾句話,讓諸葛亮和楊鳳同去想一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就來找自己。

這個問題便是,袁熙軍現在想要采用的口號是什,如果這個口號,能被楊鳳在太平道內也一樣采用,兩邊自然便沒有分歧了。

曆朝曆代起事,都需要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去聚攏人心,顯示和其他諸侯的不同。

而口號的境界高低,以及可執行方麵的差異,將直接決定事情成敗。

後世三國時期,曹操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假的,但畢竟是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吸引了很多有誌於仕途的人投奔,但結合曹操重才不重德的倡導,其吸引的人很多道德下限都很低。

有人統計過,曹魏後期的官員,多多少少都有汙點,這些放在蜀國,可能早就被治罪了。

而劉備的口號是討伐漢賊,興複漢室,提出了人心思漢,這同樣吸引了很多有誌之士投靠,並且當時漢室衰微,興複漢室希望渺茫,能支持這口號的,要麼是重情義,要麼是堅韌不拔之輩,相比之下道德水平要比曹魏高得多。

同時曹操打仗時為了鼓舞士氣,提出了下城必屠的口號,以鼓勵兵士奮勇作戰,獎勵便是屠城劫掠。

這固然一時能讓兵士賣命,但其無論從道德還是可操作性上都極低,因為後期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城都屠了,而一旦這種許諾不能落實,兵士必然反亂,就像曹操死後青州兵集體逃跑一樣。

這就像曹操頒布的踏青苗者斬首一樣,結果他自己控製不住馬,隻能割發權代首,說明這種命令操作性太低,以至於才會反噬自身。

至於孫權,終其前半生,江東出兵時候,幾乎是沒有見到口號的,這種情況下北伐意義不明,從上到下都沒有形成凝聚力,能打勝仗才怪了。

然而孫權也不是一無是處,他至少遺言引用了六韜裡的話“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雖然不知道其是否真的這麼想,但至少其是明白一些道理的。

然而孫權的問題就在於,他沒有正當的名分,所以江東出兵,他即使打出一統天下的旗號,彆人也要問一句為什麼。

這也是袁熙的困境,他現在出兵,還能打著為袁氏報仇的旗號,但這最多也就對曹操有些用,他若是一統天下,彆人也會問你袁家世受漢祿,奈何為賊?

要是劉邦起兵口號是反抗暴秦,朱元璋起兵是反抗暴元,從而否定統治階級的正當性,袁熙這邊也需要一個借口宣揚漢室失德,這便不可避免要用到太平道在其中發揮作用,但諸葛亮也同時看出了其中隱患,因為天下士人皆從儒,是不允許在道家基礎上建立新朝的。

袁熙對諸葛亮的想法心知肚明,他現在也沒有好的辦法,隻能暫且拖著了。

他終於是是將信寫完,站起身來走到小樓窗邊,看到院子裡麵已經有秋葉落下。

袁熙突然想起來,自己處理軍政要事時看呂玲綺無聊,讓其去找糜貞了,他扶著板壁慢慢往樓下走去。

小樓二層是杜夫人的臥房,先前袁熙得病的時候,派傳給杜夫人和孩子,便讓杜夫人帶著孩子暫時去彆屋居住,如今袁熙病情剛好,卻擔心疫病沒有好利索,也暫時沒有讓其母女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