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章 反賊之言(1 / 2)

諸葛亮對袁熙的話並沒有意外,他出聲道:“亮聽說主公在幽州興辦義學,士農工子嗣皆可入學,但獨對商之一門控製極為嚴,故亮當時就想,是不是主公早就對其有些看法。”

“投靠主公後,亮發現使君依靠商路賺了不少錢貨,絕大部分都是用了甄家商隊的名義,然而甄家商隊裡麵,卻很少有甄家的人,卻幾乎都是主公安插的人手。”

“亮覺得,使君防範商人尤甚,而且使君剛才說商人天生具有背叛性,這是何道理?”

“即使貨殖列傳裡麵,也沒有如此令人震動的說法吧?”

袁熙點頭道:“我一點妄言,軍師姑妄聽之,若覺不對,可反駁於我。”

“貨殖列傳中,認為農工商虞四者,是民所衣食之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這點我是非常讚同的。”

“我並沒有否定商業的作用,相反認為其異常重要,是天下富足不可缺少的必須一環。”

“但商人和商業,則是兩碼事。”

“商業的特點,在於海納百川,交流各方,不可避免會接觸吸收到外來的想法和風俗,久而久之,其眼光便必然不限於一地,其目的也會越發逐利趨利。”

“若個人為商,則以家業富庶為要,若大族為商,則以家族領地為重,若我為商,必然以領地內百姓富足,安居樂業為出發點,若天子為之,則必然是站在天下富足太平之上。”

“但問題來了,若非天子,商人無國本之思,他會站在什麼立場上看問題呢?”

“若將來朝廷利益和他有了衝突,像海商這種群體,他們會作何選擇呢?”

諸葛亮脫口而出,“隻怕會藏貨於海外,或如範蠡離開故國,另投他地吧?”

“不錯,”袁熙點頭道:“且不管是漢廷錯了,還是商人錯了,但趨利避害的本性在有退路的前提下,商人和國家的益遲早會衝突,於是商人對朝廷離心離德乃至背叛,變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這便是我說的商人天生的背叛性,這是基於人性和自然規律,是之前今後會發生,也一定會發生的事情,而且目前看來,沒有能夠徹底解決的辦法。”

諸葛亮恍然道:“亮明白了,主公常說的江東人心,近似於商人,是不是也是相似的道理?”

袁熙點頭道:“軍師觸類旁通,袁熙佩服。”

“江東的問題和商人有道理相似之處,都是個體力量足以和政權對抗時,人自然而然產生的行為和想法,隻不過對象從海商變成了士族。”

“當國家利益和他們的利益衝突時,如果沒有以國為家的情懷,為了保全自己現在以至於未來的得利,他們必然會起異心,要麼通敵,要麼乾脆造反。”

“其實我對其倒不是完全反對,在這點上倒不是說一定不好,畢竟朝代更替才是曆史的必然,不然的話,若是朝廷無道,百姓難道等死嗎?”

諸葛亮苦笑道:“主公……還真敢說啊。”

袁熙正色道:“我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的野心,畢竟要讓天下太平,百姓重新安居樂業,有誌向的人,必然會走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

“這個位置會很高,高到等驀然醒覺的時候,已經無法回頭。”

“說實在,天子之位在我看來,並不是什麼令人著迷的東西,畢竟位置每高一點,要做的事,要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都要多上好幾倍,要是到了天子的位置上,有幾個能善始善終的?”

“所以皇權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詛咒,偏偏為了實現願望,這種詛咒卻不得不承受。”

“說實在,現在在我的位置上,無論是金錢美女,都已經不缺了,所謂天子權力的誘惑,對我來說真的沒這麼大,相比之下,我更希望子孫後代過平靜的日子。”

諸葛亮苦笑道:“和使君接觸久了,亮能感覺到這是使君的真心之言,但在外人看來,主公這些話就顯得匪夷所思了。”

袁熙笑道:“是吧?”

“畢竟這個時代,主動放棄權力,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看到那麼多後世的事情後,才知道這個擔子很重,重到連我都承受不起。”

諸葛亮如今早已習慣了袁熙以一種過來人的語氣訴說未來的事情,對此他已經見怪不怪,便繼續道:“所以主公看多了商人造成的惡果,才如此防範嗎?”

袁熙歎了一口氣,“我也很矛盾。”

“商人確實有其積極地意義,這也是王朝興盛的必須的一環。”

“但歸根結底,其能夠錦上添花,卻很難雪中送炭。”

“天下富庶的時候,其能夠促進商貨流通,聚斂財富,但天下危難的時候,其卻往往會變本加厲盤剝,將事態導向失控,到最後甚或通敵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