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 心生恨意(1 / 2)

建安三年的夏天,天下的諸侯們的動作,陷入了極有默契的對峙之中,本來隨時爆發的數場大戰,卻遲遲沒有到來。

天下局勢之所以陷入僵局,一方是因為很多諸侯不想打,也打不起了,連續不斷的戰爭,早就大大消耗了他們的儲備和底蘊,如今他們表麵上做出的樣子,也不過是強力支撐而已。

當然,要是把他們逼急了,很多人也會進行沒有底線的動員,到時候全民皆兵,未必不能擴大戰火。

反正自己地區的糧食消耗乾淨,還可以到敵人家裡搶糧,隻要這天下還能種糧食,隻要天下還沒有一統,天下就永遠不缺戰爭。

另一方麵,諸侯們對敵人的底細也摸不清楚,他們不知道對手有多少潛力,也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在故意引誘自己,所以當前最穩妥的辦法,便是在局勢還沒明朗的情況下,持觀望態度。

這其中最為尷尬的,當屬袁尚。

他雖然發兵時就受到過袁熙的提醒,說此次出兵可能變數很多,若事不可為,可果斷退回鄴城,若有需要幽州幫忙的地方,袁熙也會儘量支持。

但他還是不怎麼死心,尤其是審配和許攸都堅持主戰,認為當前曹操已經元氣大傷,尤其是在南陽被袁熙偷襲後,應該會拿出相當一部分兵力防備江淮,所以當前是攻陷官渡,直指許縣的最好機會。

於是袁尚在冀州征集了數萬兵馬度過黃河,和曹軍交戰,同時做了數種準備,但之後局勢發展走向很快便發生了偏差。

曹軍的表現,比先前想象的要弱得多,幾次交手後,淳於瓊文醜等人信心大增,很快便攻陷了烏巢。

袁尚也是極為高興,正當他想繼續進軍時,卻傳來了袁譚軍奔襲鄴城的消息,大驚失色之下,他召回了前鋒部隊,全軍返回東武陽,隻留淳於瓊防守烏巢。

陰差陽錯之下,袁尚卻是躲過了曹營誘敵深入之策,不然這樣打下去,他很可能因為冒進而被曹軍截斷後路,這也是曹營謀士大罵袁譚的原因。

沒人知道袁譚是怎麼想的,但是他的提前出兵,確實是讓曹營的謀劃功敗垂成,以至於程昱生出了其意圖反叛的想法。

其實袁譚軍中,郭圖和辛評也因為此事,多次勸諫過袁譚,但讓兩人不解的是,袁譚什麼也沒有解釋,隻是沉默地揮師進軍鄴城。

雖然郭圖和辛評私交並不好,也吵過好幾次,但兩人知道現在大家都是抱團取暖,所以私底下對於軍政之事,還能是開誠布公地相談的。

此時辛評坐在營帳中,對郭圖說道:“我不明白。”

“我真的不明白,使君為什麼對鄴城執念那麼深。”

“以青州的位置,慢慢蠶食冀州,吞並周邊郡縣,隻留下鄴城這一座孤城,袁尚自然潰敗。”

“如今不計代價,勞師遠征去打鄴城,能有幾分把握?”

郭圖冷笑道:“我也不明白,但大致能明白使君的想法。”

“鄴城牽涉的士族大家太多,利益太多,冀州很多田產都是他們的,要是打爛了,主公得罪的人無疑就多。”

“若想要得到冀州士族的效忠,直接打鄴城反而是代價最小的辦法,到時候未必沒有人開門獻城。”

“袁尚也是看到了一點,才死命揪著鄴城不放,畢竟鄴城一丟,他的根基就沒了。”

“若沒有這麼多顧慮,他早就可以直接放棄鄴城,攻入兗州了,但他敢嗎?”

辛評聽了,歎道:“那豈不是說鄴城已經變成了一個拖累?”

郭圖心道這倒未必,關鍵還是處理手段,以及得到他的人,都否對自己的實力有清晰的認知。

比如那袁熙便是如此,得到鄴城之後立馬放手,將這身包袱甩開,而且此人很是雞賊,並沒有一定要防守的大城,相反倒是在天下轉來轉去,讓人無法琢磨其軟肋。

幽州薊城也就罷了,苦寒之地,還是新修的城池,據說條件遠不能和冀州大城相比。

郭圖也不是沒有動過勸袁譚派兵突襲薊城的主意,但在眾人思慮過後,還是放棄了。

因為花費的代價太高,得到的好處太少,完全是得不償失。

青州到幽州也不遠,直接越過冀州的渤海郡便是,而且這兩年來渤海已經被袁譚滲透的差不多了,想要調兵也不是難事。

但再往北就是幽州的漁陽郡了,乃是幽州軍重兵把守和練兵的地方,在幽州鐵騎麵前,強如袁譚也不敢用青州軍去硬碰。

而且就是打下了薊城,也不過得到了一塊極其難於管理的地盤,幽燕之地的人頭都很鐵,要是打到對麵家裡,說不定全家都會拿著刀出來拚命。

所以想比之下,袁譚更想得到徐州,畢竟經曆曹操二屠之後,徐州人口大降,且反抗力度也不如北人。

但袁譚是和袁熙打過仗的,知道對麵戰陣上的難纏,不到萬不得已,袁譚是不願意和袁熙在戰場上見麵的。

所以袁譚最後決定派泰山賊臧霸出馬,他知道臧霸先前投靠自己,乃是迫不得已,臧霸此人的立場,袁譚也看不明白,所以想乾脆借刀殺人,弄死臧霸這個不穩定因素。

沒想到臧霸卻是比袁譚想的雞賊很多,其從琅琊郡南下東海郡,裝模作樣打了幾仗後,便按兵不動,顯然是不準備讓手下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