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遲早麵對(1 / 2)

關外異族入侵,一直是幽州要麵對的頭號問題。

去年過年時,袁熙就讓趙雲打了一仗,殺得來犯邊的鮮卑流寇人頭滾滾,這一年間也算安生。

這次壽春之戰打到秋天時,邊境還沒有動靜,袁熙一度以為今年長城內外不會有戰事了,但他在鄴城的時候,北麵卻傳來消息,說關內關外的胡人又蠢蠢欲動了。

這不僅指的是關外鮮卑,還說明關內烏桓也不老實了。

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公孫度家族在遼東的擴張,導致不僅關外鮮卑,關內的烏桓也開始有所警覺,畢竟公孫度勢大,遲早要和他們產生利益衝突。

當初袁熙在背後支持公孫度,其中目的之一,便是要逼得烏桓走投無路,隻能來和自己聯手。

但似乎掌管幾十萬烏桓的單於塌頓,似乎是腦子轉不過來,至今沒有和袁熙交好的表示。

袁熙猜測,在單於塌頓的角度上,向來是因為和袁氏聯姻,背靠袁尚,所以有恃無恐吧?

而且袁熙和袁尚暫時聯手的消息,應該也沒有傳到單於塌頓耳中,單於塌頓還以為自己是一顆用來牽製袁熙的棋子,殊不知冀州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想想後世也是一樣,單於塌頓反應一直慢上半拍,曹操北伐烏桓,也是先和烏桓交好,然後長途跋涉,秘密行軍到白狼山附近,突然翻臉攻擊,烏桓猝不及防大敗,單於塌頓被殺,餘眾皆大部投降,大部分都被遷往內地,關內烏桓就此消亡。

雖然曹操的做法看起來不厚道,但袁熙倒是明白曹操如此做的原因,因為彼時中原連續大疫,關外烏桓卻是人口不斷在增長,這樣下去,遲早會生禍亂,所以曹操才勞師遠征,不計代價也要將烏桓消滅。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北地人口增長速度高於中原的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漢末三國連續爆發的疫病。

彼時中原地區雖然人口眾多,但多聚居於大城村鎮,尤其是大城裡麵,但限於時代,大城裡麵可供居住的地區本就不多,所以很多居民雜居,人口密度極大。

在這種情況下,水源的使用,汙物的排放,人群的隔離,比現代的環境的要差很多,平時還好,但到了疫病爆發時期,每個環節都會成為疫病級數量增長的因素。

加上傷寒雜病論尚未問世,人們對疫病認識不夠,在種種因素推動下,每次出現疫病的地方,幾乎是都是大城大鎮,且極難控製,常常要死上相當一部分人,人口密度劇烈下降後,疫病才會漸漸停止傳播。

這種代價是極為慘痛的,華夏人民在無數人命的基礎上,才摸索到了防止疫病的訣竅,而歐洲就要晚一些,直到中世紀時,還無法找到有效應對黑死病的辦法。

如今袁熙所在的幽州,因為有目的的進行了防治,在全天下來看,反而是條件最好的,很多爆發疫病的苗頭,都被提前掐滅,所以要比中原大城的死亡率要低得多。

所以幽州雖然環境苦寒,但隻要不爆發難以應對的疫病,人口就能穩步增長。

而更北邊的遼東鮮卑,也是如此,其不在村鎮居住,人口密度低,且因為水源珍貴,所以對於水源的保護反而要更加在意,又因為口糧珍貴,發生疫病時,對於病人的處理手段也相當果決,甚至殘忍。

這樣一來,反而無形抑製了疫病的傳播,所以北地的外族,這些年人口一直在緩慢增長,包括並州的南匈奴也是如此。

如果是太平世道,中原政權穩固,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戰亂年代,兵災疫病造成中原人口崩盤,而北地外族人口增多,此消彼長,問題就多了。

據後世記載,三國魏晉時期中原人口降到兩千萬時,北地長城內外的鮮卑烏桓匈奴的總數,已經突破了千萬。

力量的失衡,加上冰河期到來導致的外族南下,兩邊的衝突便不可避免的成為你死我活的生存之爭。

東漢對於關外異族,采取的是以夷製夷的政策,用關內烏桓對付關外鮮卑,用關內南匈奴對付關外北匈奴。

這種做法最初是有效的,但前提是有一個強大的中原政權,能壓得住關內的胡人,但顯然這個天下大亂的時代,這種手段已經失效了。

關內胡人遲早會聯手關外胡人來,或者分頭進擊,調轉矛頭對付富庶的中原地區,導致了後世的五胡亂華。

對於這種情況,曹操應該是有先見之明的,便有了後世的白狼山之戰,雖然有背信棄義的嫌疑,但反映了曹操對於天下形勢的把握。

生死存亡麵前,其它都不重要了。

彼時曹魏占據著整個北方,境內有匈奴、鮮卑、氐、羌、烏桓、羯、盧水胡、丁零等族,民族的複雜性和部分易叛亂地區,所以采取的策略為接受內附,積極平叛,這對於缺少勞力的中原,算是有益的補充。

但之後的內遷安置政策,便出現了大問題。

一方麵其采用了將打敗的關內胡人內遷的政策,將長城防線,全部放給了關外胡人。

另外一個方麵,內遷人口過多,在隴右河州地區,到西晉時候,胡人已經超過了漢人,反客為主,甚至在關中地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