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謀劃半島(1 / 2)

<b>最新網址:公孫康身形高大,臉色堅毅,眼中帶著絲肅殺之氣,他見到袁熙親自出來相迎,連忙恭恭敬敬對著袁熙行禮。

袁熙掩飾住心中的怪異之感,上前熱情地拉著公孫康,將其帶往內廳。

兩人和部下相對坐定後,袁熙還是掩飾不住心中的好奇,頻頻打量公孫康。

公孫康不明所以,隻得把頭微微低著,避免和袁熙直視,臉色木然,絲毫看不出其在想什麼。

也難怪袁熙心情複雜,在後世的曆史上,袁熙袁尚,皆死於公孫康之手。

後世鄴城陷落後,袁尚跑去投奔袁熙,兩人在幽州被部下反叛,被迫再度逃往遼東,投奔公孫康。

據記載,袁尚想要殺死公孫康,奪取其地盤,公孫康先下手為強,將袁氏兄弟殺死,頭顱送往曹操,袁家爭霸天下的路,就此落幕。

袁熙麵對這另一個時空的仇人,心思卻沒有多少殺意,相反卻感到了一絲荒唐之感。

他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也許是前世本就是袁家兄弟自己作死,也許自己和公孫康同為庶子,也許公孫康看上去,隱隱和自己有些相似?

如今兩家談判,袁熙自然也不會因為後世,就直接找個借口把公孫康直接殺了,畢竟自己真落到後世那種寄人籬下的田地,公孫康不動手,也會有彆人動手。

爭霸天下就是如此,等勢力強盛,有一統天下之姿時,天下英豪便會紛紛來投,等落魄衰敗,惶惶如喪家之犬時,便是舉世皆敵,連路邊的乞丐都會撲上來咬一口。

所以袁熙現在和公孫氏談判,自然也不會做出斬殺來使這種背信棄義,被天下唾棄的事,另一方麵,公孫康此人很有能力,在接下來十年內,還是為華夏做了不少事情的。

因為公孫康是真的很能打。

後世高句麗從伯固在位時,就不斷侵擾遼東,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逼其投降。

同時韓濊強盛,郡縣不能約束,公孫康將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並聚斂流民,討伐韓濊,令其膽喪。

客觀上來說,公孫氏在公孫康的帶領下,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讓外族不敢輕起異心,甚至還紛紛歸附過來。

但對公孫康這種人如果不加限製,其必然遲早會分裂幽州,如何讓其既能壓服外族,又不能讓其野心過度膨脹,便要頗費思量了。

尤其是朝鮮半島,朝鮮這個名稱,自古以來便有之,《史記》和《漢書》中,都提到過箕子在朝鮮建立的政權,並視之為朝鮮諸國最初之起源。

而西漢初年,漢初的異姓諸侯王之一盧綰背叛漢朝投奔匈奴,而他的一個部將衛滿,則率領上千人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並最終滅亡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滿朝鮮。

所以自古以來,中原都視朝鮮半島為華夏附庸,隻不過其地氣候苦寒,生存艱難,中原尚且看不上而已,所以才遲遲沒有納入版圖。

袁熙見諸人都坐定,出聲道:“公孫將軍的誠意,我見到了。”

“公子奉公孫將軍之命而來,有何要求,請儘管說。”

公孫康聽了,先是俯身一拜,這才坐起身子說道:“公孫氏鎮守遼東,為大漢戍邊,邊境處處都是外敵。”

“北有鮮卑,西有高句麗,南有三韓,皆有犯邊騷擾之舉。”

“公孫氏為抵禦外族,傷亡頗重,但內有烏桓心懷不軌,處處掣肘,但偏偏其和袁氏聯姻,讓公孫氏隻能步步忍讓。”

“今康麵見使君,痛陳公孫氏處境之艱難,還望使君援手,助公孫氏鎮服外族。”

郭嘉和沮授等人聽了,不禁對公孫康刮目相看,心道公孫氏果然不是易於之輩,派出個庶子,竟然言語應對也如此得體。

不過若非公孫康辦事得力,也不能擔此大任。

袁熙說笑道:“公子所謂援手,具體要求是什麼?”

公孫康毫不猶豫道:“鹽鐵糧食,兵器甲胄,工具技術,多多益善。”

郭嘉聽了,出聲道:“公孫氏胃口倒是不小啊。”

公孫康坦然道:“公孫氏為使君鎮守邊疆,抵禦外敵,若是光有口頭支持,怕是也說不過去吧?”

袁熙聽了,微笑道:“隻怕公孫將軍,並沒有把我視作幽州之主吧?”

“公孫將軍意圖稱王,隻怕已經將遼東遼西,以及朝鮮半島視作自己將來的地盤了吧?”

公孫康身體一震,感覺背心有冷汗滲出,這種機密的事情,袁熙是怎麼知道的?

《魏書公孫度傳》—初平元年,(公孫)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

公孫康作為公孫度的兒子,自然知道這些秘辛,但袁熙也能知道,這是不是說明公孫度身邊,有袁熙的眼線?

想到這裡,公孫康的臉色凝重了幾分,連本來坐的筆挺的身子,仿佛都矮了半分。

袁熙見狀,微笑道:“公子請勿多心,我隻是隨口一說。”

這話說出來,公孫康心裡更沒底了,對方說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自己總不能為了一句話,回去請阿父徹查身邊,萬一袁熙是故意離間呢?

他臉色更加凝重了,來之前他還覺得,袁家凶虎有可能是名過其實,但兩人互相試探幾句,自己就被對方帶著節奏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