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又見麵了(1 / 2)

<b>最新網址:第二天一早,眾人便來到城外,在麴義幕前拜祭。

趙雲田豫,郭嘉沮授,甚至高順帶著陷陣營軍士也來了。

麴義是袁熙手下資格最老的將領,袁熙在其身後的名分上做了很多的努力,為麴義在漢廷爭取到了封號,這讓其他部下都看在眼裡。

袁熙將劉協的封表宣讀完畢,然後燒在麴義墓前,袁熙部屬雖然知道此舉不妥,但皆沒有出聲。

袁熙拉著呂玲綺拜了三拜,呂玲綺悄聲道:“我拜師父,你身為主公用什麼名義?”

袁熙無奈道:“跟著你輩分降了唄。”

他隨即轉過頭去,歎道:“麴兄此去九泉之下,算是給我們夫婦做先鋒了,百年之後,再相聚吧。”

他舉起身前的酒碗,對天對地對墓碑彈了三下,然後灑在麴義幕前,眾人方才起身。

袁熙轉過身去,對眾將說道:“我知道在今後的日子裡,誰也不能保證能從戰場上安然無恙歸來。”

“但我還是希望,每次都能看到各位平安凱旋。”

眾將聽了,齊齊發出一聲喊:“諾!”

聲音回蕩在山川田野之中,驚起了一群大雁,它們撲棱著翅膀,向著遠處的天際飛去。

眾人回到城裡,袁熙讓呂玲綺先回府歇息,自己去城主府中和趙雲一起,重新分配官職。

許攸逃走對袁熙來說是個意外,他本來還想利用許攸給袁尚埋個雷,卻不知道為何對方竟然偷偷跑了,隻能說世事難料。

對袁熙來說,許攸這人既重要又不重要,說他重要,是其在官渡之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曹操獻出突襲烏巢的計策,扭轉了戰局。

說他不重要,是因為官渡之戰有著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袁紹軍攻擊曹操,是渡河而戰,交戰地點皆在兗州,包括屯糧的烏巢,這樣袁紹的戰線補給是很有問題的,烏巢即使防住一次突襲,也未必防得住下一次。

退一步講,曹操即使官渡之戰失利,他也可以退往豫州,甚至把他逼急了,分散到荊州司隸整兵,袁紹一時也未必吃得下。

當然,官渡之戰對於袁紹損失也相對有限,袁紹雖然吃了敗仗,但背靠北方四州,隻要他穩守黃河一線,三年內他定然能卷土衝來。

偏偏上天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對官渡之戰結果真正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兩年後袁紹的死。

這才是袁熙最為擔憂的,麵對這種結果,他直到現在,也沒有想出什麼好主意。

他最初的構想極為幼稚,想通過三子相鬥,在官渡之戰前分出勝負,從而避免兄弟鬩牆的慘劇,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還是太簡單了。

袁譚袁尚兩人,在各大謀士的輔助下,並不是一吹就倒的紙人,相反,他們在逆境中也會成長,也會根據自己的立場采取計策,不斷壯大自身。

這讓袁熙深刻感到,如今還能坐在天下這張棋盤前下棋的,沒有一個是易於之輩,自己稍微有輕視之心,便可能會栽個大跟頭。

所以迄今為止,三子相爭的局麵並沒有改變,相反糾葛還更複雜了,這讓袁熙很是頭痛,留給他的時間,還是太倉促了!

他現在需要找到一個破局的契機,曹操和袁氏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方遲早會翻臉相爭,直到一方完全落敗未為止。

所以袁熙隻能去尋找其他的盟友,包括呂布,包括劉備,包括….孫策。

袁熙不知道自己寫了孫策那封信後,孫策能不能聽進去不殺許貢,從而逃過一劫,不過按照其每戰必衝鋒在前,對士族動輒殺全家的做派,怕是在江東樹敵也是遲早的事情吧?

而當日太史慈送來孫策寫給袁熙的密信,名義上是感謝相救橋蕤,讓其作為天子使節和孫策下詔,但其中含義頗為讓人玩味,甚至隱隱有所警告。

孫策這封信裡,通篇充斥著彆扭的暗示,讓袁熙不要做過分越線的事情。

這和袁熙先前的幾封信有關。袁熙在沒有彆的辦法的時候,還是利用了一些暗示,讓孫策明白吳夫人可能在袁熙手裡。

孫策收到信後,很快便猜除了真相,勃然大怒,但卻毫無辦法,因為袁熙隱瞞吳夫人下落的做法,對於孫策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事情一旦抖出來,對孫氏聲譽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所以雙方都很聰明地選擇了絕口不提此事。

想到自己身邊的的女子,袁熙頗覺荒唐,自己娶了呂玲綺,和吳夫人有了孩子,劉備也想將糜貞嫁給自己,加上名義上還是曹操女兒的曹憲,這豈不是說,自己幾乎大部分的漢末英傑,都有了姻親關係?

自己這爭霸天下之路,難道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不成?

袁熙收拾心神,讓郭嘉沮授協助趙雲安排處理涿郡官員任職,自己則是和田豫出了府。

路上他悄聲對田豫道:“事情確定?”

田豫聽了,壓低聲音道:“我手下的探子再三確認過,應該沒有錯。”

“杜夫人前日從府裡逃出後,本想一早出城,結果她又沒有出城的身份竹籌,又被迫返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