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互使絆子(1 / 2)

袁熙聽劉和說其,在徐無山見到了田疇,瞬間來了興趣,因為田疇此人性格極為死硬,經曆也堪稱傳奇。

最初的時候,田疇依附於劉虞,成為其從事,為其出使長安,拜見天子。

因為幽州去往長安的道路阻塞,且多交戰,田疇便帶二三十人騎馬從居庸關,出了邊塞沿著陰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順著小路走去,終於到了長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感其忠心,先任命田疇為騎都尉,後三公府征召,但都被田疇拒絕。

後來劉虞和公孫瓚攻伐,田疇得知後火速趕回,但尚在路上時,劉虞便已經被公孫瓚殺害。

田疇回來後,去劉虞墓前拜謁,並發表章表哭泣,因此惹怒了公孫瓚,被抓了起來。

公孫瓚將田疇帶到麵前質問,結果反而被田疇反駁的啞口無言,最後將其拘禁了一段時間後,連公孫瓚部下都站出來勸諫,最後公孫瓚隻得將田疇放走。

之後田疇帶著家族隱居於徐無山中,親自耕種,漸漸名聲傳了出去,百姓皆來歸附,竟然達到了數千戶。

後世田疇數次拒絕了袁紹征召,甚至連將軍印都不受,袁紹死後,袁尚也來征召,田疇也堅辭不受。

然而他卻最後投靠了曹操,而且是曹操第一次派使者,田疇就答應了!

《三國誌·魏書·田疇傳》: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令田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

在田疇的幫助下,曹操帶大軍從徐無山出盧龍,過白狼城到柳城,出其不意地擊敗了單於塌頓。

這一戰便是後世有名的白狼山之戰,這是郭嘉死前最後一次出謀劃策,由田疇帶路,張遼擊破並斬殺單於塌頓結束。

之後田疇擔任曹操麾下司空戶曹掾,又參與攻打荊州,頗有功勳,但屢次拒絕封賞,堅決不受封侯,在時人眼中,屬於極為奇特的另類。

說實在的,袁熙其實對於田疇這人,沒有抱多大期望,因為其性格彆扭,又重情義,對於名利似乎也不熱衷,而且其在後世的文治武功,相比田豫等人來說,其實是差了不少的。

而且袁熙也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田疇對於袁氏如此抵觸,卻和曹操一拍即合。

所以袁熙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讓劉和想辦法和田疇接觸,看看其到底葫蘆裡麵賣的什麼藥。

最壞的情況,就是田疇早就變成了曹操的暗棋,真要如此的話,袁熙自然不會放任不管。

劉和此時見袁熙發問,想了一想,出聲道:“我將公子征召的話都一五一十轉達了,不出其所料,被其拒絕了。”

袁熙聽了,心道果然如此,既然對方無意出仕,自己現在也沒多少時間浪費在這上麵,暫時就擱著算了。

劉和又道:“不過當其問起公孫瓚一事時,我將當初易京城裡發生的事情說了,田疇倒是有所觸動。”

“他說自己身為先父掾屬,卻不能為先父報仇,倒是公子了了他的心願,又救了和的性命,相比之下,他甚是慚愧。”

“我看他言語之間,對公子看法頗有改觀,公子要不要再去勸勸他?”

袁熙想到徐無山所在的右北平郡,乃是連結遼西烏桓的重要陸上節點,況且離漁陽郡雍奴不遠,倒是可以爭取一下。

不過這也是袁熙想要多留後路而已,因為他的目標是建成一支龐大的船隊,完全可以從海上運兵,這樣一來,盧龍塞的重要性便大大降低了。

想到這裡,他開口道:“既然如此,請劉兄先隨我去漂榆邑泉州雍奴三城,安排城內事務,然後返回港口,從海路去徐無山。”

劉和聽了,說道:“海路確實比陸路方便多了,公子提前謀劃海船一事深謀遠慮,以後幽州難以到達的海邊城郭,對公子來說都毫無困難可言了。”

袁熙心道確實如此,彆看漂榆邑三城在後世是天津地界,而徐無山在唐山地界,兩者距離雖近,但此世的地勢卻極為複雜,甚是難走。

然而走海路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這時的海邊地貌和後世也不同,海岸線還未完全擴張,隻要兩邊都有港口,一兩天就到了。

劉和想了想,說道:“還有一件事情。”

“鮮於輔如今在漁陽郡北麵,他聽說田豫歸降了公子,便派人來找我,說想見見田豫。”

袁熙聽了,說道:“鮮於輔?”

“這人倒是可以用啊,此人和閆柔都是對幽州極為重要的人物,劉兄何不早說。”

劉和聽了,笑道:“我還以為當今田疇名聲最盛,公子會更重視田疇呢。”

袁熙擺擺手道:“名士對我來說,遠不如謀士武將,而且名士脾氣古怪,很難投其所好。”

“何況幽州那麼大的地盤,我現在急缺的是能帶兵打仗的。”

“鮮於輔見田豫沒問題,劉兄讓人回話,說我也想見見他。”

劉和聽了,連忙答應。

袁熙心道幽州這幾股勢力,各有訴求,又各有矛盾,隻要自己和各方單獨談判,利用其之間的猜忌心理,應該可以收服他們。

但之後要如何贏得他們的忠心,才是個大問題,不能太過縱容他們,這會讓他們驕狂,也不能太過壓製他們,這會讓他們和自己離心離德。

每個武將謀士,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如果主公失德失道,部屬也會背叛離心,就像陳宮離開曹操,孫策離開袁術一樣。

對現在的袁熙來說,平定安撫幽州的烏桓鮮卑勢力,是自己立足幽州,著眼天下的保證,不然幽州卻時不時後院失火,還談何爭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