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打破陳規(1 / 2)

知識無價,無論是在任何時候。

知識改變命運,對任何一個人都成立。

袁熙一直覺得,人之所以比動物高明,不在於人會製造工具,而是在於掌握了製造工具的知識。

他翻看著一卷卷的藏書,從播種到治蟲,從灌溉到育苗,幾乎都有涉獵。

如果嚴格按照後世的知識對比,這些記錄顯得有些雜亂粗劣,多是經驗之道,也沒有歸類整理,更彆說什麼比對邏輯,但對現在的他來說,卻是異常寶貴。

因為這是第一手資料,是多少年中,不知道多少農人,從實踐中得到的寶貴數據,沒有這些東西,一切便無從談起。

袁熙的手微微顫抖起來,有些眼前這些知識,不知道會少走多少彎路。

將來通過義學,講這些東西傳授給官員農人,讓他們集思廣益,以試驗田的性質應用到不同氣候,不同土質的土地中去,便能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耕作方法,逐步提升農作水平,提高收成,多養活不知多少人口。

他小心翼翼地將竹簡放了回去,想著等回去,便馬上給廣陵發信,讓那邊搜集市麵上所有的空白竹簡和絹帛,等這些典籍運到廣陵,便發動全員,儘量多抄幾份,免得失傳。

陳登在門外遠遠看著,對陳珪悄聲道:“顯弈公子真是個怪人,今日和玄德公相談,眼都不眨就把下邳讓出去了,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如今看到這些雜書,卻是明顯失態了。”

陳珪沉聲道:“民以食為天,我留意過他的經曆,是挨過餓的,知道糧食的寶貴。”

“而且挨過餓的士族不少,但之後思慮耕種的卻不多。”

“作為主公,如玄德公曾吃過苦,便能知道民間難處,從而體諒下情,,相反如袁公路飽嘗膏粱,身負紈絝,便隻知享樂,苛待百姓。”

他壓低了聲音,“不過這位到底是另有所謀,還是胸懷大誌,還要仔細看著,免得將陳家帶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陳登一愣,猶豫著點了點頭。

袁熙從陳家告辭出來,約定幾日後,陳登先帶著陳家典籍,隨袁熙回廣陵,陳珪則是先行處理族中事務,隨後趕去。

至於華佗,直接被袁熙接到了馬車上,一同回驛館,車上袁熙和華佗談了些對於醫術的見解,以他後世的知識體係,對華佗的想法造成了極大衝擊。

華佗想要反駁其中一些觀點,但他赫然發現,袁熙的觀點雖然沒有證據,但卻可以自圓其說的!

正當華佗苦苦思索時,袁熙對華佗開門見山道:“我想先告訴先生,我需要什麼。”

“我在幽州開辦義學,經學隻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諸子百家雜學,包括醫術也是如此。”

“同時我也準備開設醫館,由義學學生充當。”

“太學有太學令,太常有太醫令丞,其教師稱博士,為首者稱為祭酒。”

“今天下大亂,漢製廢弛,但我不能僭越,所以準備為先生專設醫令祭酒一職,秩比二千石,和彆駕同俸。”

華佗一聽,心裡極為高興,要說他不熱中功名利祿,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學而優則仕,已經深入每個人的骨髓,能在行醫的同時還能做官,傻子才會拒絕。

見華佗一臉激動,袁熙擺手道:“先生彆急,之後也不是沒有臟活。”

“先生覺得,現在的醫術,最大的短處在哪裡?”

華佗一怔,剛才他和袁熙已經談了不少,知道袁熙絕對不是對於醫術一知半解,他考慮了許久,才開口道:“我至今為止,尚未明白人的體內,五臟六腑是如何運作的。”

“如今的醫術,隻是把人看成一個罐子,倒進去草藥,病可能會好,也可能不見效,我完全不知道,人體之內發生了什麼。”

袁熙點頭道:“沒錯,先生所說,也是我所想的。”

“先生想要精進醫術,呆在平安之地是沒有用的。”

“隻有戰火頻繁的北地,才能讓先生找到更多的病患傷者。”

“或者……剛死的人。”

袁熙說道:“幽州多戰亂,最不缺的,就是剛戰死的敵人屍體。”

“當然,這可能也不夠,有些罪大惡極之人被處死時,時機更好,先生以為如何?”

華佗心頭一跳,驚慌道:“這可是大忌!”

“若被人知道,必將被天下非議!”

袁熙笑道:“有我給先生兜底,一切行事之責,全在於我,先生意下如何?”

華佗聽了,心中震動。

最後袁熙笑道:“古代醫書,說人有五臟六腑,難道都是憑空想出來的?”

“隻怕這種事情,古人也做過吧?”

“難道今人還不如古人,隨著古代醫書的散佚,難道我們便要到退回去嗎?”

“先生就說想不想吧。”

華佗心中激動,斷然道:“既然如此,老夫定不會辜負公子期望!”

袁熙一笑,果然華佗拒絕不了這種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