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治理之困(1 / 2)

太史慈和田豫進了屋子,袁熙正和郭嘉在裡麵說著話,見了起身道:“兩位辛苦了,快請坐。”

兩人拱手相見,依次坐了,開始報告這幾日城中的事情。

廣陵城雖然打下來了,但善後的事情,卻不如袁熙想的那麼順利,無論是百姓還是士族,遠不如幽州百姓那麼配合。

士族官員大都跑回家躲了起來,城裡急缺官吏,太史慈和田豫這幾日在城裡帶兵巡查,也隻能是勉強維持治安。

當初袁熙敢在幽州對士族動手,一是他有百姓支持,二是背靠袁氏,但這種經驗放在徐州,便不好用了。

徐州本地士族本來就是自成一係,和揚州士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倒是和冀州士族相隔甚遠,對袁氏並不怎麼感冒。

加上徐州自黃巾軍失敗後,很多人都從尊奉天師道轉向了禮奉佛教,關於袁熙的讖語,在這裡影響也弱了不少。

所以現在廣陵城內,許多人也是陽奉陰違,且廣陵地處三條水係交界處,航運發達,民生富庶,大部分人並不缺糧,導致袁熙想要收買民心,也有些無從下手之感。

這幾日來,袁熙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越是富庶的地方,越不想打仗,想著能獨善其身,過自己的日子便好。

他心道怪不得從曆史上看,南方政權對北伐的欲望都很低,能吃飽飯,還為什麼要打仗?

所以後世孫權每次北伐都大敗而回,也不能說,責任完全在他一人,江東士族本就對北伐十分抵觸,孫權用了三十年,都沒有完全擺平江東士族,每次北伐都要從士族口袋裡麵想儘辦法掏錢。

士族不願意打仗,兵士也是陽奉陰違,能打的贏才怪了。

相反是一窮二白的北地邊民,本就一無所有,所以一看打仗能有地種,有飯吃,自然會踴躍響應。

袁熙頭痛,治理徐州,果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得想個辦法撬動徐州士族百姓這個缺口。

而且最最麻煩的一點就是,徐州百姓對袁氏天生有些仇視。

這就要怪到曹操頭上了。

曹操兩屠徐州,將徐州從上到下得罪了個便,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被曹操殺死,所以但凡曹操攻打徐州,徐州上下必然拚死守城,袁氏作為曹操的盟友,連帶也被記恨上了。

袁熙心裡暗罵,自己這是替曹操擦屁股來了!

他聽太史慈和田豫說完城裡的情況,開口道:“兩位覺得,下一步如何打算?”

太史慈和田豫相視一眼,現在太史慈負責城防,田豫負責內務,田豫見太史慈示意自己先說,便開口道:“廣陵城應該還不至於亂起來,但當務之急,還是要說動熟悉本地情況的士族,參與城內事務。”

袁熙心道確實如此,廣陵比北新城大得多,城內居民近十萬人,周圍村莊城鎮星羅棋布,人口更是有數十萬人。

古代靠近大江大河,水係發達的地方,農業和商業也同樣發達,乃是人口聚集之地,自然而然會形成城池。

這裡麵牽涉的東西千頭萬緒,不是在此居住了數十上百年的家族,很難理清其中關係,尤其是袁熙這種外來戶,想要讓廣陵走上正軌,還真得需要士族為自己做事。

他思忖了一會,對田豫說道:“你派人去查一下本地士族名單給我,明日我便挨個登門拜訪,看看能不能有些轉機。”

“我現在就派艘商船回幽州,看看能不能調些官員將領過來,如果徐州士族真的靠不住,那咱們也不能乾等著。”

太史慈見田豫說完了,開口道:“我這幾日在城外巡邏,最遠到了五六十裡外,總覺得有些不對。”

袁熙眼神一凝,“子義兄發現了什麼?”

太史慈低頭道:“我也說不明白,總覺得城外太安靜了。”

“我聽說孫策此人性烈如火,睚眥必報,他丟了廣陵城,怎麼也要來探查一下,但是我連一個探子都沒見到,這很不符合他的性格。”

袁熙聽了,沉思起來,對郭嘉道:“先生怎麼看?”

郭嘉開口道:“子義說的很有道理。”

“孫策要是儘起大軍,不計死傷攻城,這城還真不好守。”

“先前公子已經送信給劉備,他若是想迎回妻女,應該這幾日便會派人過來。”

“要是能帶兵過來最好,我軍若和其合力,說不定連下邳都能打得下來。”

“但畢竟這都是一廂情願,最後主動權還是要掌握在公子手裡。”

袁熙聽了,點頭道:“先生所言極是,對了,”他拿起一封帛書,“劉和從北麵來信了。”

“我們從漂榆邑碼頭出發的這段時間,他們向北打下了泉州,拿下了兩城之間的鹽鐵大礦,逼近了雍奴。”

眾人聽了,皆是麵有喜色,鹽業賺錢,鐵業興兵,眼下這兩者對於幽州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袁熙又道:“不過這信中說了另外一件事情。”

“劉和在幽州烏桓鮮卑人中威望極高,不斷有人投奔於他。”

“其中有烏桓人帶來了一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