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做事做絕(1 / 2)

不僅袁尚目瞪口呆,在場眾人之中,絕大部分人也是就在剛才這一刻,才得知全部內情。

包括劉和,包括在馬車裡麵的環氏母女。

聽袁熙說完,眾人腦子裡麵湧現出的的第一個念頭就是。

荒謬!

太荒謬了!

一點都不按常理出牌,完全打破了眾人對於士族行事的認知。

士族大部分都是好麵子,要名聲的,但當一個士族,還是頂級士族,把這些枷鎖都拋棄之後,做事會離譜到什麼程度,直到這一刻,眾人才有了充分的認識。

士族聯姻,需要雙方家族支持,互相成就,但偏偏袁熙不需要。

他本就是袁家大族子弟,多一個甄家不多,少一個甄家不少,何況甄家早讓他搬空了。

當然,甄宓名義上被趕出甄家,也是權宜之計,將來未必不能歸宗,但為了成婚時有個名分,袁熙還特地給她找了個義母。

甄宓認環氏為義母,一石數鳥。

本來袁熙從曹操手裡要回環氏,是打著解救邊讓遺孀的名號,奈何被彆有用心的人汙蔑成母女通吃。

後來袁熙讓曹嵩逐出環氏,更是坐實了這個謠言,一時間名聲降到低穀。

但袁熙隻用了一招,便輕輕化解。

讓未過門的甄宓,認環氏為義母,利用邊家的名分。

這樣不僅澄清了袁熙解救環氏的動機,而且迎娶的甄宓成了邊讓遺孀義女,更讓袁熙占據了道德上的高地。

因為從此之後,他是要把環氏當義母奉養的。

這樣一來,他便極可能得到同情邊讓的士族的擁護,從而繼承邊讓的所有政治遺產!

袁尚脊背發涼,這麼離譜到天際的主意,是怎麼想出來的?

馬車裡麵的環氏摟著曹憲,心情複雜。

原來袁熙是如此深明大義的人嗎?

自己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環氏不禁羞愧無比。

而更讓眾人想不通的是,張氏的魄力。

為了配合袁熙,竟然甘願將女兒改換門庭,還將甄家家產都送了,這是為什麼?

她就不怕甄家竹籃打水一場空?

張氏迎向袁尚的目光,麵色坦然。

甄家既然已經卷入袁家家事,便不可能獨善其身,隻能選擇站隊。

從明麵上,袁尚作為將來的冀州之主,肯定比袁熙有前途得多。

但是張氏卻不這麼想。

她得知甄榮被欺騙的事情後,便知道袁尚此人,隻是把周圍的人當做可以隨意利用拋棄的棋子。

甄家的力量對袁尚來說不值一提,所以隨時都可能會被放棄。

但袁熙就不一樣了,他處於上升期,對他的每一筆投資都是寶貴的,將來都可能收獲豐厚的回報。

當然也有可能血本無歸,但做生意哪有不冒險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袁熙對張氏許下了極重的誓言。

依照諾言,將來袁熙的命運便和甄宓連在一起,甄家也絕不會因此吃虧。

環氏對此深信不疑,因為袁熙是以袁氏子弟的名義發的毒誓,這便是最大的保證。

袁熙之前也發過毒誓,聽過的人根本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反而會覺得理所應當。

不同於後世有些人所認為的,覺得小孩子才喜歡發誓,漢朝卻是一個喜歡發誓明誌,極為注重誓言的時代。

士族尤其是大族子弟許下的毒誓,是絕對要遵守的,不僅有辱家族名聲,更是對自身的名聲和道德的束縛。

不論是部屬投靠時所說的“誓死效忠主公”,還是主公對部下所說“絕不會負你”這類話,都會被被當真的,如果其後來背叛,必然會被天下唾罵。

所以在這個時代,人們樂於發誓讓彆人相信,也樂於用生命捍衛這個誓言。比如關羽,比如諸葛亮。

當然,也有例外,這個時代為了種種目的和原因,最後沒有遵守諾言的,也不乏其人。

比如呂布曾對董卓許諾說“願誓同父子”,也是一種發誓,後來他殺了董卓,不管董卓好壞,呂布都因此事被士族鄙視。

比如劉備也曾為奪取益州毀諾欺騙了劉璋,終生耿耿於懷,臨死說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警醒之語。

雖然劉備做的這些事情,在其他梟雄看來,完全不是個事。

此時天下相爭,隻要臉皮厚,承諾就像放屁一樣,無足輕重,比如司馬懿的洛水之誓,便是完全打破了士族間的底線。

從此便種下了惡果,造就了司馬氏不得好報的魔咒。

終其兩晉,皇權被削弱到了幾乎和士族平起平坐的地步,皇帝被人鄙視利用,便和當年司馬懿的毀諾不無關係。

但在司馬懿做出這種事情之前,漢末的士族們,心中還是有著值得其用生命捍衛的道德底線,為此湧湧現出了一大批廣為傳頌的忠義人物。

這是一個沒落的時代,也是一個世風日下的時代,這個時代有禮崩樂壞,有陰謀詭計,有屠戮殘殺,也有千裡白骨荒野。

但也有那麼一群人,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心中的理想和道義,所以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才如此被後人推崇歌頌。

袁熙越是深刻了解此世的人們的想法,便越發覺得之前的自己,對於人性,對於尊嚴的認識,是是多麼淺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