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冥頑不靈(1 / 2)

袁熙站在雲樓上麵,托著袁紹手書的信,大聲喊了出來。

望樓裡麵正在閉目待死的眾人,聽到袁熙說的話,登時臉上露喜色,連侯氏的眼裡,也放出一絲光來。

若是能活下來,誰願意意死?

而且袁紹對待士族頗為寬厚,名聲在外,又遣其子親來,顯然是很有誠意,這一下便在眾人心中燃起了希望。

公孫瓚卻是麵露鄙夷之色:“事情都已經到了如此地步,袁氏何必惺惺作態?”

雲樓推到相聚望樓數丈的地方,方才停下,袁熙將手中絹帛綁好,瞅準窗口,用力擲了過去。

絹帛擦著公孫瓚身邊飛出,落到地板上,滾動了一段距離,在侯氏腳邊不遠處停下。

見眾人都望向自己,侯氏咬了咬嘴唇,一手抱緊繈褓,一手俯身拾起絹帛,遲疑著走到公孫瓚身邊,將絹帛遞了過去。

公孫瓚冷哼一聲,一把從侯氏手裡抓過絹帛,侯氏猝不及防,身體後退幾步,懷裡的孩子受驚哭了起來。

侯氏連忙搖晃著繈褓,孩子的哭聲讓公孫瓚越發心煩意亂,他一把扯開絹帛,上麵都是密密麻麻的字,竟有上千字之多。

他略略一看,袁紹的話,和之前袁紹的那封勸降信內容大差不差,還是那套說辭。

那封信裡袁紹說了十個道理,公孫瓚還清楚記得,偏生這些理由,說得還挺冠冕堂皇,讓公孫瓚無法反駁,憋了一肚子氣。

一是說兩邊有共同討董的情誼,二是說公孫瓚作為諸侯多有僭越之行,三是說公孫瓚弟弟的死,責任並不在袁氏,四是說公孫瓚殘骸百姓,民不聊生。

五是界橋之戰的勝負,乃是天意在袁氏,六是說公孫瓚已經是天下公敵,不僅大漢百姓,其他各族也紛成為他的敵人。

當然,上封信裡的第十點,當時袁紹久攻易京不下寫的,要求和公孫瓚修好,兩邊停戰對付其他諸侯。

當時公孫瓚自覺還占據優勢,對此不屑一顧,如今這封信的條件,卻從修好變成了投降,之後袁氏會保住公孫瓚一家性命。

公孫瓚心頭火起,自己投降可能會留得一條性命,但是十有八九,會被關在鄴城一輩子,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袁紹是絕對不會讓他回到北地,東山再起的!

像狗一樣活著,還不如死了!

他扭頭看著地上自己家姐的屍體,和一臉期盼的家人,五指用力,將手中的絹帛捏成了皺巴巴的一團。

他一揚手,把絹帛扔到窗外,絹帛在空中舒展翻滾,如同蝴蝶一般,隨風飄遠不見了。

眾人臉色發白,就見公孫瓚緩緩提起身邊長刀,走向他的那些家眷。

一個年輕婦人見公孫瓚走近,抱著懷裡的五六歲的男孩哭喊道:“二哥,這可是你的侄子啊!”

“剛才大姐已經被你殺了,你還要殺死我們嗎?”

公孫瓚將手中的刀高高舉了起來,冷聲道:“伱落在他們手裡,也是生不如死!”

那婦人叫道:“方才大家都聽到了,對麵是袁本初兒子親來,不會騙我們的!”

“你妹夫前幾日已經死在城頭,你就給他留下點血脈吧!”

公孫瓚手裡的長刀停頓了一下,在婦人麵露希冀之色的刹那,猛然劈下。

婦人抱著男孩倒在血泊中,同時沒了生息。

家眷們頓時亂了,侯氏抱著繈褓,目光呆滯地坐在地上。

公孫瓚幾刀下去,又砍死幾人,目光卻轉到那名被綁的年輕人身上。

他一把將其拽了過來,將滴血的長刀架在那人的脖子上,拉著走到窗前,狂笑道:“袁紹不過是個假仁假義之徒!”

“上次袁紹和這劉和一起攻打易京,劉和攻入城中,袁紹卻趁機跑了,擺明是借刀殺人!”

“他袁紹滿口仁義道德,還不是覬覦幽州乃至天下,嘴上說的好聽,其實也是欺世盜名之輩!”

袁熙怔住了,這年輕人的名字他曾聽說過,乃是劉虞之子!

其因為身份敏感,曾先後被公孫瓚和袁紹扣留,最後歸附了袁紹,但在和袁紹聯手攻打的易京的時候失蹤,就此下落不明。

原來是被公孫瓚所俘,一直關在易京城中!

劉和出聲道:“要殺便殺,何須如此廢話!”

他轉向袁熙,說道:“我自知今日必死,還請向袁使君帶個話,我劉和從未有自立之心,使君枉做小人了。”

袁熙一聽,這裡麵還真有內情!

他瞬間想到,劉和被抓這事情,袁紹說不定真乾得出來!

劉虞生前在幽州威望極高,劉虞被公孫瓚殺死後,其舊部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共推閻柔為烏丸司馬。

他們召集了烏丸、鮮卑的人馬,加上自己原有的人共數萬人,以劉虞之子劉和為大旗,攻打公孫瓚手下的漁陽太守鄒丹,最終將其殺死,一直打到易京城。

袁熙猜測,是不是袁紹擔心劉和勢大,所以才在上次的易京之戰中故意見死不救?

眼見公孫瓚刀鋒架在劉和脖子上,就要用力刺下,袁熙內心出現了一刹那的猶豫。

要是救下劉和,是不是會壞了袁紹的事情,同時影響自己的幽州的布局?

但如果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