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百科全書(1 / 2)

麴義自幼愛好弓馬騎射,長大後受命統領家族宗兵長期與羌胡征戰,非常了解羌人戰法,訓練出的部曲也非常驍勇善戰。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天下爆發黃巾之亂,漢靈帝遣涼州安定郡出身的左中郎將皇甫嵩平叛。

中平三年(186年),皇甫嵩到涼州招兵,麴義率家族部曲上千人應招,自此在並州冀州屢破黃巾軍,頗得皇甫嵩賞識。

平定黃巾之亂後,皇甫嵩回到雒陽複命,麴義便留在冀州刺史韓馥手下做參將,但麴義因部曲強悍,受道韓馥猜忌,恰逢袁紹來到冀州,麴義便投了袁紹。

之後便是袁紹公孫瓚相爭,麴義白馬一戰名揚天下,之後屢次和公孫瓚軍交鋒,皆是勝多敗少。

然而命運卻再次和麴義開了個玩笑,因為被懷疑參與鄴城之亂,麴義被袁紹設計伏殺。

但麴義大難不死,被袁熙救了回來,雖然留下了一身暗傷,好歹是活了下來。

雖然麴義知道,鄴城之亂隻個借口,自己被伏殺的原因異常複雜,不排除被人栽贓嫁禍,袁紹順水推舟的原因,但那又怎麼樣呢?

自己什麼都做不了,部曲都沒了,即使找到陷害自己的人,是冀州某位謀士,甚或是袁家子弟,他還能報仇嗎?

麴義發現這些來,自己的心氣已經被殘酷的事實,慢慢消磨乾淨了。

他曾經視若表率的皇甫嵩,同是涼州出身,雖然威震天下,但因為得罪了董卓,差點死在了董卓手裡。

當然,皇甫嵩自始至終留著涼州武人的心氣,董卓逼死皇甫嵩嬸娘後,皇甫嵩一直隱忍到董卓被呂布殺死,才悍然發難,將董卓全家滅門。

而如此英雄一世的皇甫嵩,今年也不明不白死在了長安之亂中,到底是被氣死的,還是被李傕郭汜或其他人所害,誰也不得而知了。

即使有人知道,誰又會為其鳴不平呢?

想到這裡,麴義自嘲地笑笑,自己的命被袁家子救了,將來難道還要殺了袁紹全家報仇嗎?

這種無聊的事情,他已經不想再想,他隻想將來有機會,能再回家鄉看看。

如今麴義碰到的涼州人越來越少,除了孫禮的娘出身扶風馬氏外,麴義幾乎已經碰不到同鄉,到底他們是返回了家中,還是死在了某處呢?

麴義感到胸腹之中陣陣疼痛襲來,他拿起腰間懸掛的酒壺,咕嘟嘟灌下一口酒。

這新釀的酒有些衝,刺激得他咧了一下嘴,烈酒的燒灼和身體疼痛交織,讓他感到胸腹之間有一團火在燒。

他雙手撐住城牆,努力站直身子,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可能不多了。

就像公子說的,武人最好的歸宿,便是死在戰場上。

在這之前,他該給這天下,留下些什麼呢?

他又想起了袁熙有次對自己說的話。

強者欺淩弱者,他做不到為天下所有遭受不公的人伸冤,但他想給那些人反抗的力量。

當時麴義反問道:“包括並涼人?”

袁熙點了點頭,堅定道:“所有人。”

麴義又狠狠灌下一大口酒。

袁熙此時坐在桌案前麵,看著堆成小山般的竹簡,吳昭和曹憲分坐兩旁。

他一卷卷展開,這都是各行各業的入門典籍,涵蓋經學,刑律,農學,手藝,建造,甚至兵法。

吳昭負責主持整理,儘量用最淺顯簡明的話,將各種門類的入門知識概括了出來,頗像後世的百科全書。

袁熙翻到一卷練兵之法,卷首還標注著麴義的名字,說明這是麴義所述,不禁頗覺有趣,對兩女說道:“你們有心了。”

吳昭說道:“也不是我們兩人,我們可沒那麼大本事。”

“北新城的官員匠人,聽說他們的孩子將來會看到這些書後,幾乎全都來幫忙了。”

“尤其是他們知道這些可能流傳後世的啟蒙典籍,可以署上參與者的名字,越發賣力了。”

曹憲也點了點頭,心道公子這法子真是直指人心,誰不想百年之後,讓自己的名字事跡和畢生所學,流傳後世呢?

袁熙心道這冠名權確實吸引人,從古到今,從國事到家事,從論文到著作,能留下名字,永遠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編纂這麼一套東西,還是郭嘉之事給他的啟發,即使自己這代完不成,隻要將這套精神傳承下去,遲早會編出一套適合百姓的十萬個為什麼。

吳昭又道:“涿郡幾城的人,自從得知公子要編纂這麼一套典籍,連帶著做事情積極了許多。”

“最明顯的,就是改進紙張的工匠,他們明白,若是適合長久保存的紙張能大量製造出來,人人有書看,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眼下紙張改良的速度很快,我估計一年半載,就會有大的突破。”

“相比之下,雕版印刷倒是沒有什麼難度,隻要對目標木板進行特殊的乾燥處理,防止變形,就行了。”

“倒是研究幾十年上百年不褪色的油墨,尚需要大量的改良和等待,畢竟要經過長久時間的檢驗。”

“說來這油墨的配方,有可能在我臉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