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分兵阻擋(1 / 2)

袁熙趕到袁紹大帳中後,將領謀士們都陸續趕來,但麵色都不好看。

算算時間,如果急行軍的話,張燕的先頭部隊,隻要十天左右,便可以趕到!

在這個時間內,能否打下易京,誰也心裡沒底。

辛評首先說道:“現在我們要做出應對。”

“是分兵阻截張燕,還是全力攻打易京。”

沮授出聲道:“不是還有一種選擇,退兵?”

荀諶冷聲道:“大軍壓城,妄言後退,是否該當軍法?”

審配出聲道:“公與身為監軍,自然需考慮最壞的情況,如果再下大雨,該當如何?”

眾人默然,前日一場雨,不僅糧食受潮,兵甲受損,好多人也因此生病,甚至死去。

要再來一場雨,隻怕也不用公孫瓚出城反擊,袁軍紀要崩潰退軍了。

誰知道今年這天氣這麼怪,都到了十月了,竟然還下雨!

逄紀出聲道:“如今局麵,便是有進無退,今年各州蝗災,獨冀州受災最輕,故有多餘糧草興兵。”

“此次大軍調動,耗費糜巨,若就此退兵,可能要兩三年後才能再度征發如此大軍。”

郭圖附和道:“這次良機若是錯過,彆說兩三年,就是三五年,也難說以後有什麼變故。”

田豐冷笑道:“但若是攻城不下,我軍被黑山軍截斷後路,不僅主力儘失,連鄴城也有危險。”

“我聽聞曹操派兵偷襲鄴城,幸好我軍早有防備,將其暫時嚇退。”

許攸說道:“這也難說,曹孟德乃我軍盟友,豈會在這個時候偷襲?”

“我看是元皓先生杞人憂天了吧。”

田豐冷笑道:“我看你是與那曹操交好,所以才替他說話吧?”

許攸漲紅了臉,“元皓!你豈可憑空汙我清白!”

袁熙見一眾謀士吵了起來,心想謀士真的不是越多越好,就像現在,簡直是起反作用。

換了自己在袁紹這個位置,根本擺不平這群人。

這群謀士背靠自家士族,早已尾大不掉,雖然都在出工出力,但都會站在自身立場上發言,而非絕對中立。

如今在場的謀士,審配田豐沮授是冀州派,荀諶郭圖辛毗是潁川派,許攸逄紀是南陽派,其間關係錯綜複雜,謀劃策劃時想的不僅為自己壯大聲名,還同時想要壓倒對方。

這裡麵的隱藏的問題,會隨著時間推移越發激化,今日隻是冰山一角,而且冀州派已經不滿被其他兩派壓製,開始產生了厭戰情緒!

冀州派應該是支持袁譚的,如今被支持袁尚的其他兩派壓製,袁譚成為繼承人的機會越發渺茫。

而且冀州謀士分配到的利益遠遠低於預期,甚至可以說,潁川派和南陽派得勢後,反而大大削弱了冀州派謀士在本地的勢力。

所以冀州派開始出現了唱反調的趨勢,田豐所謂的犯上,隻能可能他早幾年就看清了這一事實,借機用嘴臭發泄不滿。

袁熙心道這世界真奇妙,他是立主攻打易京的,但如今成了袁尚這一派支持攻打易京,反而是袁譚這一派有了退兵的想法!

袁紹這派謀士,實在是太麻煩了,袁熙覺得,袁紹至今沒有平衡這幾個派係之間的矛盾,在這點上,是遠遠不如曹操的。

彆看曹操屬下的謀士將令眾多,但曹操卻將其控製的相當好。

曹操對於謀士的想法相當明晰,就是以潁川派為主。

從戲誌才到郭嘉,再到荀彧陳群,全部都是潁川人,而作為一開始跟隨曹操的程昱,則是到了後期,完全成了邊緣人士,賈詡就更不用說了,自己韜光養晦去了。

所以曹操拿不定主意時,隻要找潁川人關起門來一商量,就把事情定下來了,而且曹操本身就是很厲害的軍事家,也能壓得住人。

軍事上曹操則是以曹家和夏侯家為核心領軍,其他外姓將領成就再高,絕大部分時候也隻能當個副手。

這就有效杜絕了內鬥的情況,雖然也會打敗仗,但在這套體係下,起碼能保證穩定性。

但袁紹這邊相比之下,問題就大得多了。

謀士內鬥就不說了,就是武將,也是派係林立。

有老資格的淳於瓊,有各立山頭的四庭柱,有飽受排擠打壓的並涼武將。

袁紹親自坐鎮打勝仗的時候還好說,要是打了敗仗,必然各個派係要推卸責任,這時候沒有靠山的武將們,變成了替罪羊。

當初麴義背叛韓馥投靠袁紹,就是因為其打了場敗仗,要被韓馥治罪,所以麴義才被迫反了韓馥。

結果他投靠了袁紹之後,因為作戰勇猛,手下先登死士勢大,又為袁紹忌憚伏殺,差點身死。

袁熙換到麴義的角度,能深深感受到鬱悶,怎麼做都不行,這不和帶不帶帽子,都要被打耳光一個道理麼。

怪不得後世張合高覽攻打曹軍大營不剩,便立刻投降,固然有其不夠忠心的緣故,隻怕也是明白袁紹圈子裡麵這套玩法,要是他們回去也鐵定沒有好下場,自然會選擇投降。

歸根到底,還是沒有抱團取暖,形成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