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的屯田法(1 / 2)

先前謀士們爭論的,不是不守北新城,而是要在北新城派多少兵。

放的兵少了,會頂不住敵人進攻,放的兵多了,糧草便是個極大的問題。

就按一萬兵馬計,算上後勤輜重,一個月的糧草也要將五萬石往上,刨去運輸損耗,天氣變質,賊寇搶掠等損耗,十萬石都不一定打得住,一年就要上百萬石!

算算下來,這幾乎是十萬戶一年的賦稅,如今冀州全境,滿打滿算也隻有幾十萬戶。

所以打仗打的是後勤,一場大戰常常要醞釀數年,之後又要休養生息相當長的時間。

所以三國時期才會來來回回打了幾十年,不是不想早結束,而是不能。

而袁熙設想的騾馬化部隊,雖然有時候用起來有奇效,但是平日裡麵,牲畜吃掉的糧食不是個小數目,就地征召民間牲畜也是個辦法,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一切的限製想法的,其根本還是在於糧食。

如今見袁熙主動提出去守城,一眾謀士也是鬆了口氣,最後眾人開始議論,倒底袁熙要帶多少兵。

北新三城,每城人口多不過兩三萬,這種情況下,每城養一千兵就差不多是極限了。

但幾千兵馬,又擋不住大軍,但如果多了,糧草又是個大問題。

即使是最富庶的冀州,糧食也不是掉下來的,遇到天災人禍,袁軍也會被迫吃桑葚充饑。

袁熙開口道:“我倒有個想法。”

“如今天下缺糧甚矣,我聽聞曹操在兗州屯田,是當前最為可行的解決安撫。”

“我帶三千青壯,分守三城,讓士兵出城開荒,正好趕上春小麥播種,小半年後便能收獲,雖然不能自己自足,但滿足大半需要還是沒問題的。”

田豐罕見地出言反對:“吾也聽聞屯田之事,但是其糧租近半,實在太高了。”

“要知漢製三十稅一,困難時也不過十五稅一,貿然施行此舉,隻怕還沒打仗,民心就要散了。”

“那曹操用刑法限製民屯軍屯,下麵軍民形同奴隸,此法豈能長久?”

田豐這話倒是真的,為了防止屯田百姓逃走,曹操製定了嚴苛的刑罰。

被征參加屯田的百姓,如果逃跑了,即使回來自首,也是殺無赦,被強征參加屯田的百姓,一旦開始屯田,子孫後代也要繼續屯田,永遠被束縛在這片土地上。

眾人紛紛點頭,又歎息搖頭,都知道此法無異於飲鴆止渴,但如果不用,又沒有彆的好辦法。

袁熙也有些無奈,雖然事實是這樣,但後世三國混戰,蜀吳迫於形勢,也同樣用過屯田,畢竟糧食才是最大的問題,活不下來,便一切免談。

他理了理思路,說道:“可以稍微改一下。”

“采以軍屯為主,輔以武帝時期的粟米賣爵,在計算軍功上,有所優待。”

眾人一時沒反應過來,沮授出聲道:“願聞其詳。”

袁熙說道:“屯田所在土地,兵士可帶家人,不能隨便遷徙出界,平時務農,農閒練武,有事出征。”

“出征軍功照算,但糧餉需要軍士自備。”

“軍功可算為勳名獎勵,在田地和子弟就讀出仕上,給些優待。”

“士兵必須種田,但不需繳納賦稅!”

不需納糧?

眾人聽了,大為震動,一時還沒反應過來,但其中幾個聽懂了的,卻是眼睛微微一亮。

這法子看似和漢朝全農皆兵的屯田製極為相似,但內裡卻完全不同。

全兵皆農。

這其實梗相近於後世唐朝的府兵製。

不同於漢朝的屯田,將武裝集團寄托於生產集團,唐朝的府兵製,則是將生產集團寄托於武裝集團。

區彆就在於軍功獎勵。

其實府兵製也不一定說比屯田要好,畢竟這也是導致唐朝中後期動亂的重要因素。

但在這漢末的亂世中,卻不需要顧忌這麼多了,畢竟打下天下後,製度還是可以改的。

府兵製的短處在於後期土地兼並,無地可種,最終崩盤,但此時漢末人口稀少,幽州又有大片可以開墾的荒地,可以說具備了相當成熟的條件!

這種方法,需要士兵自帶糧食,所以也不用發糧餉,確實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有效方式。

而這中間幾個月空白期,可以用冀州的糧食支援,比之前全程運糧,大大縮減了數量!

一眾謀士慢慢回過味來了,他們暗暗驚奇的同時,偷偷四下環顧,想看看誰反應不對。

這個計策,到底是他們之中誰提出來的?

還是有些謀士已經投靠了袁熙?

袁尚想卻是另外一回事。

二哥好算計!

把這些兵士綁在幽州土地上,將來這些從冀州派出去的人,就變成二哥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