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不忘初心(1 / 2)

吳昭寫完最後一個字,然後放下手中的筆,將寫滿了字的絹帛遞給袁熙。

她解釋道:“這是妾這些日子搜集,認為可以用作啟蒙的書目。”

“北新城的府裡,還有阿父的一些典籍,如今不在身邊,妾隻能憑記憶默寫了一些。”

袁熙看著絹帛上的字體,歎道:“辛苦你了,這幾日我便找人,搜集這些書籍,並多謄寫幾份。”

吳昭擔心道:“公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識字以及典籍,都掌握在少數士人手裡,要啟蒙教學,傳於平民,絕非數年內所能成事。”

袁熙點頭道:“我知道,除非傳播的手段和途徑,能有突破性的改變。”

吳昭好奇道:“公子指的是?”

袁熙舉起絹帛,“一是寫字的材料。”

“竹簡笨重,絹帛靡貴,需要找便宜的東西代替,比如紙張。”

吳昭點頭道:“蔡侯紙倒是輕便,但製作起來頗為麻煩,需要十幾道工序,更消耗人工。”

“如今天下大亂,人多有吃不起飯餓死的,許多工匠被迫改行,謀生種地去了,所以這些年市麵上的紙張反倒少了。”

“而且紙張容易損毀,重要文字,還是訴諸竹帛,所以士族對紙張也有抵觸。”

袁熙點頭,知道吳昭說的確是事實,紙張也有許多不便之處,直到晉朝葛洪發明了防蛀防潮的黃麻紙後,紙才真正為士族所接受。

一件東西從發明到實用,是許多相關技術積累的過程,一環扣一環,一處掉了鏈子,整條環節便會止步不前。

就像造紙一樣,雖然東漢就已經出現了,但曆經漢末戰亂,三國相爭,直到魏晉南北朝恢複經濟,紙張才大規模生產,開始麵向平民百姓。

受此影響,魏晉時期書法繪畫才開始興盛,湧現了一大批書法家和畫家。

想要保證技術進步,就要保證領地內的生產力進步,想要保證生產力,就要保證領地內的局勢安定。

而保證這些的前提,就是擁有能保護自己的力量。

而各種技術越進步,保護自己的力量就越強,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所以治理一地,需要統籌的東西實在太多,絕非袁熙一人所能完成。

人才,還是人才。

袁熙深刻領會到了為什麼人才是就是生產力,為什麼治理天下離不開擁有知識的士族。

千百年來的難題,豈是他一人所能解決,隻能儘力罷了。

他開口道:“紙張雖然不好保存,但用來啟蒙是足夠了。”

“幽州不缺資源,就看將來能招攬多少人才。”

“我想辦法從青州冀州挖人,用錢糧官位,去招納工匠,廣收學徒。”

“學徒隻要認識數百字,便能在所學專長出發揮更大作用。”

“這其中記載技術的紙張書籍是個關鍵,書籍越多,能同時學習的人也越多。”

“我會讓甄家大量購買造紙材料,用來改進造紙技術。”

吳昭擔心道:“但是找人抄寫,也是很麻煩的。”

袁熙笑道:“彆急,這也有辦法。”

他略略說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笑道:“啟蒙書籍用雕版印刷足矣,隻要有紙,一天印幾百張不成問題,這樣的話,便能大量生產書籍。”

吳昭聽了,眼睛發亮:“公子這想法,實在是驚人!”

“要是這種印書方法流行,人人有書看,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這是公子想出來的?”

袁熙笑道:“這是某位工匠想出來的。”

“你看,即使大部分書籍都在士族手中,但還是有很多下層匠人,在勞動中發現了更好更先進的東西。”

“但很多匠人因為不識字,卻限製了繼續改良技術的可能性。”

“上天是不公的,但又是公平的,給了每個人獲取知識的機會,從而去改變這個天地。”

“所有的人,都應該有學習的資格。”

吳昭聽了,眼中的光芒更亮了,她輕輕點頭:“我很想和公子一起,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兩人又說了會話,袁熙問道:“我去徐州,已經和糜家談的差不多了,隻等甄家派人接頭,比便可打通商路。”

“就是不知道甄家準備的怎麼樣了。”

吳昭笑道:“公子何不親自去問問甄家女郎?”

袁熙無奈道:“上次雖然是故意的,但風言風語比我預想的還要厲害,就怕控製不住局勢,讓人提前發動,我這邊不好應付。”

吳昭笑了起來:“你這木頭腦袋,伱不是還有個姐姐從中牽頭?”

“說起來你回來不去見她,隻怕她又要怪你了。”

袁熙大汗,他回來忙了不少事情,還真是把袁杏拋到腦後了!

他趕緊跳下榻去:“你這倒是提醒我了,我先去去見見她!”

他找到趙雲,說道:“子龍兄,隨我去袁府一趟。”

趙雲不明所以,跟著上了馬車。

到了袁府,袁熙讓門衛通傳,一會便有侍女進來,將兩個迎了進去。

兩人跟著到了後宅,就見袁杏迎了出來,見了袁熙便抱怨道:“你倒還記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