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長遠謀劃(1 / 2)

吳昭聽了張氏這句話,忍不住看了袁熙一眼,發現對方毫無反應,暗道自己真是學壞了。

袁熙麵上沒有表情,其實心裡異常高興,這事情要是成了,對於自己將來的謀劃,將是極大的助益。

要怪就怪袁尚,事情做的太絕,把甄家逼到了絕路上,兔子急了尚且會咬人,隻怕袁尚當時也是被自己逼得昏了頭,急著構陷自己,才有了破綻。

要是他能再等一等,確定高覽死訊再做謀劃,袁熙反而不好和甄家相談了。

不過也許是袁尚自視甚高,覺得沒有士族敢反抗袁家?

他開口道:“伯母萬勿多禮,以後就是一家人了,自當同舟共濟。”

甄宓聽了,臉上一紅,連忙低下頭去。

袁熙又對甄榮道:“高將軍去北新城,本就是三弟謀劃,想讓他得罪我和大哥。”

“他現在在北新城很好,等我過些日子和大哥說下,讓他回鄴城和夫人團聚。”

甄榮聽了,失聲痛哭起來,拜道:“謝公子大恩!”

袁熙看到甄榮玲瓏有致的身體曲線,想到那晚兩人吃了五石散,很是滾了一會的情景。

雖然袁杏吳昭及時趕到,沒有鑄成大錯,但彼時袁熙欲望已經完全引動,所以才有了之後吳昭的事情。

他連忙定下心神,對張氏道:“如今甄家已經被卷入我和三弟的爭鬥,父親不會對我們兩人如何,但也許會因此遷怒甄家。”

張氏連忙拜道:“還請公子相救!”

現在甄家就甄堯一個成年男丁,要是袁尚起了壞心思,讓甄堯上戰場將其坑死,那她怎麼對得起去世的甄逸!

袁熙點頭道:“既如此,我會幫甄家在父親麵前澄清誤會。”

“但我要是離開鄴城,難保三弟不會對甄家起心思。”

“我的想法是,甄家冀州不好呆了,不如去幽州。”

此話一出,包括張氏在內的甄家眾女,都有些猶豫。

商賈之家,不是說走就走的,財貨損失且不論,本地的人脈,商路,關係,都會隨著遷徙蕩然無存。

而且幽州現在也不是平安之地,大部分都被公孫瓚占據,且到處都是外族馬賊流寇,可比冀州危險多了。

袁熙見了,胸有成竹道:“我知道老夫人在擔心什麼。”

“但行商尚有風險,何況開辟一地。”

“但老夫人想想,留在冀州,甄家也就是個富商到頂了。”

“甄家祖上那個二千石的世襲侯位,肯定有人會拿來要挾,將來能不能承襲,也說不準吧?”

“幽州就不一樣了,士族多是依附公孫瓚的,將來一戰掃滅之後,這些士族也不會有好下場,空出來的位置很多,可比冀州的機會多得多了。”

袁熙肯定不會留著幽州士族,他們不僅出賣了劉虞,後世的袁熙部將焦觸張南也在關鍵時刻反叛,這群反骨仔留著也是危險,還不如除掉的好。

張氏聽了,開始意動起來。

因為袁熙說的確實有道理,諸侯占據一地之後,雖然會收買本地士族,但也會拿出相當一部分職位給自己手下的外來士族,以作製衡。

袁紹現在手下潁川汝南士族和冀州士族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刻意為之。

禦下之道,就是讓下屬互相爭鬥,爭相對主公表忠心,才能保證主公對團體的統治力。

所以君主不僅不禁止內鬥,反而鼓勵一定範圍的內鬥,就像皇帝用手下的士族和宦官製衡一樣。

哪一天要是士族和宦官聯起手來對付皇帝,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屬下要是和和氣氣,毫無齟齬,主公反而要擔心了,這群人是不是已經準備合夥對付自己了?

為官之道讒上媚下,媚下就是蠱惑屬下相爭,下屬內鬥還自鳴得意。

張氏思量許久,才張口道:“甄家舉家遷徙,老身倒是並無異議,但是如果單單變賣家產,換成財貨,到了幽州也隻是坐吃山空,不是長久之計。”

袁熙點頭道:“財貨自然不能放棄。”

“甄家可在一二年間,將商路慢慢轉移到海邊,以海運為主。”

“什麼!”張氏驚訝了,“且不說造船花費不菲,現在沿海幾州都是袁氏敵人,隻怕將來很難控製商路啊。”

袁熙聽了,讚道:“伯母果然目光如炬,隻是我這麼說,必然有所憑借。”

“如今冀州雖然安定,但卻是四戰之地,周圍連年戰亂,隻怕甄家商路,也不是那麼安全吧?”

張氏點頭承認,尤其是這幾年,除了諸侯混戰,還有黃巾盜賊作亂,甄家的商路,每每都要交巨量的保護費,才能得以通過,導致貨物利潤驟降。

而海路的好處是,隻要目的地港口打通關節,便可一路暢通無阻。

袁熙又道:“沿海幽州青州徐州,雖然目前不在袁氏手中,但假以時日,這些都會被控製,到時候甄家再下手,能快的過當地士族?”

“所以甄家可以提早布局,當然,這也是要賭,賭不賭,全在伯母。”

“而且冀州今後幾年,也不一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