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內部紛爭,各自結黨(1 / 2)

荀諶自從進了北新城,就開始留意城裡的景象。

一個城經營成什麼樣子,他隻需要打眼望去,便能看出七八分來。

要說這袁熙,荀諶記得自己投靠袁紹時,其名聲並不顯,相反,據說性格還有些懦弱。

三年前,據說這袁熙和袁紹因為某些事情分歧頗大,袁熙罕見地頂撞了袁紹,惹得袁紹很不高興。

之後不知是賭氣還是想證明自己,這袁熙竟然提出,要帶兵馬去幽州前線,和公孫瓚對抗!

這可不是鬨著玩的,要知道彼時雖然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戰敗,但仍保留了大部分實力,還是那個北地霸主。

對付公孫瓚及其手下的白馬義從,就是名將稍有不慎,也會飲恨,何況從來沒帶過兵的世家子?

然而讓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是,袁紹最後竟然答應了。

開始的時候,支持袁譚袁尚兩派的官員們,聽到這個消息,很是吃了一驚,心道難道袁紹有扶持次子袁熙的意思?

然而任命當下來後,他們不約而同鬆了一口氣。

袁熙給了個北新城城守,類似於縣尉的虛職,俸祿隻有二百石。

另調撥騎軍三十,步軍三百,以為守城之用。

袁紹手下掾屬得知這個消息時,一度懷疑這袁熙是不是親生的。

不然的話,給袁熙這點兵馬,真不是想把他害死?

荀諶聽說後,卻隻是微微一笑,他作為袁紹手下的首席謀士,對袁紹的性格頗為了解。

袁紹此人性格與一般人不同,在身處逆境的危急之刻,常常能有堅毅果決之舉,但在平常小事上,卻顯得有些優柔寡斷。

在袁熙這件事上,便是如此。

袁紹其實頗為寵愛自己的幾個兒子,但又死要麵子,所以荀諶一眼就看出來,袁紹並不想真心去讓袁熙守城。

畢竟麵對公孫瓚軍,危險實在太大了。

界橋之戰中,就連袁紹自己,也差點被公孫瓚軍的一支被打散的騎兵殺死。

按照荀諶的想法,袁紹這是想讓袁熙知難而退,乖乖呆在鄴城。

後來事實證明,荀諶猜對了,袁紹有次喝多了,私下和荀諶對談,言語之中,也吐露出當初確實是這麼想的。

但出乎袁紹的意料,那袁熙是個楞頭青,竟然十分乾脆得答應了下來,次日就帶著印綬上路了!

袁紹拉不下麵子阻止,眼睜睜看著袁熙就這樣離開了鄴城,一走就是三年。

後來荀諶和袁紹幾次私下假麵時,袁紹對此事也多有後悔之意,畢竟袁紹就這麼幾個兒子,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也是袁氏的損失。

荀諶對此三緘其口,隻是聽著,從未發表過一個字的看法。

因為他後來得知,袁紹袁熙父子鬨翻,竟是在於對曹操的態度上。

彼時曹操作為袁紹偏將,出力頗多,又因其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可以說此時袁曹兩家的關係極好。

但也是在這時候,荀彧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

這件事情,荀彧事先和荀諶並沒有太多溝通,讓荀諶處境頗為尷尬。

好在袁紹並沒有追究荀諶之事,畢竟最遲的時候,袁紹隻是個掛名的渤海太守,卻沒有自己的地盤,急需一處起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