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兩邊對峙成僵局(1 / 2)

匈奴酋長看到己方上百輕騎被對方伏兵突襲,幾個照麵便死傷大半,剩下的人隻得往回倉皇逃竄,心中冰涼。

對方這是有備而來!

他急忙喝令前軍讓開中央,讓己方輕騎逃回,同時喝令後方兵士將大車全部推到陣前,堵住穀口。

這是他在北地學到的漢軍所用的車陣之法,將馬車擋於陣前,阻止對方騎兵衝陣。

他又命匈奴兵將擄掠來的數百女子趕到馬車縫隙之間,作為另外一層緩衝。

數百女子哭喊著蹲伏在地上,四周都是匈奴兵虎視眈眈,防止她們逃走。

馬車之後,匈奴酋長命人不斷放箭,阻止袁熙趙兵兩軍騎兵逼近。

此時麴義也沒有緊追匈奴潰兵,貿然跟著衝入陣中,而是讓己方重騎返回本陣。

如果己方步兵沒有及時跟上支援,騎兵被對方纏住,沒了速度,最後也是被對方合圍殲滅的份。

麴義眯著眼,見匈奴輕騎已經都逃入陣中,思量著破陣之策,此時袁熙打馬過來,說道:“對麵擺了陣,如何應對?”

麴義打量了一下穀口,開口道:“若是不管那些女子死活,可先用弓箭壓製,我帶兵強行突入,公子隨後讓步軍跟上便是。”

此時趙雲也沒有追趕,同樣叫回了手下,麴義的話傳進了他的耳中,趙雲聽了,卻是麵色微變。

他緊盯著袁熙,看著袁熙如何回答。

趙雲心中自有一杆尺子,他身為冀州人,卻舍袁紹而投公孫瓚,自有其原因。

趙雲投公孫瓚的時候,理由是“鄙州議論,從仁政所在”。

公孫瓚聽了,認為趙雲話裡的意思是,自己比袁紹更能施行仁政。

但實際上,公孫瓚向來好戰,多年來在邊境地區一貫推崇殺戮政策,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甚至還有因缺糧縱兵劫掠百姓的行為。

而袁紹在冀州的政策,比公孫瓚溫和得多,多是與民休養生息,可以說是更得民心。

趙雲那番話,公孫瓚估計是覺得趙雲在說假話,雖然將其收入麾下,但至今都不怎麼信任趙雲。

然而趙雲心中卻有著一個秘密。

他當初投幽州,本不是衝著公孫瓚去的,而是想要投奔當時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幽州刺史劉虞!

劉虞是正宗的漢室宗親,早年通過舉孝廉擔任曹吏,又升任為郡吏,因政績突出,被任命為幽州刺史。

在此期間,他在幽州境內普施仁政,勸導百姓種田,開放上穀的市場與外族交易,開采漁陽的鹽鐵礦取得收入,令百餘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深得民心。

而趙雲是有光複漢室的懷的,他自始至終,都是奔著這個目標的。

換言之,他真正想追隨的,是劉虞。

然而幾個月前,卻發生了讓趙雲極為心灰意冷的事情。

劉虞和公孫瓚相攻,兵敗被殺。

此時趙雲擔任劉備屬下的主騎郎,也算是公孫瓚拉攏劉備的手段,但趙雲卻已心生去意,所以趙雲準備以兄喪之借口,離開公孫瓚,去投靠能興複漢室的仁義主公。

實際上,此時的劉備對光複漢室之事態度還很模糊,此時士人眼中的大漢忠臣,曹操因為加入過反董聯軍,甚至還要排在劉備前麵。

直到七年之後,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專權獨斷,趙雲才投靠劉備,將畢生奉獻給光複漢室的伐魏大業。

此時的劉備,正在尋找自己的一塊地盤,去徐州相助陶謙去了,公孫瓚怕是看出了劉備自立的苗頭,卻讓趙雲領兵攻打北新城,也是對趙雲的一個試探。

然而袁熙城頭上的一句話,卻觸動了趙雲。

劉虞泉下有知,該當如何?

自己襄助公孫瓚,是不是助紂為虐?

匈奴劫掠,荼毒漢家子民,要不要出手?

所以趙雲冒著被軍法處置的危險,竟是答應了這個頗為荒唐的賭約。

如今趙雲聽到麴義的話,當下轉過頭去,他倒要看看,這個袁熙,到底是沽名釣譽,還是真的心口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