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漢不提當年勇(1 / 2)

袁熙看趙雲還在城下猶豫,心道眼前是個絕佳的機會,錯過這次,可能以後再也沒有了。

趙雲投奔公孫瓚後,一直不怎麼受重用,因為公孫瓚的嫡係是白馬義從,而且趙雲和公孫瓚的行事風格,應該也不投契。

就看如今攻城,也隻是帶著幾百兵,單憑這些人,想打下北新城可沒那麼容易。

彼時的趙雲,如同封神中的楊戩一樣,乾的是押運糧草的活,沒有敵將給他刷戰績,所以也就顯不出他的厲害。

就是此時的劉備,也不會知道趙雲日後的功績,兩人交好,多是看在意氣相投的份上。

哪天要是趙雲陣斬了敵方大將,自然便會出名,到那時候,袁熙挖牆腳就難了!

曆史上公孫瓚被袁紹擊敗後,龜縮城內不出,部將漸漸離心離德,紛紛出走,趙雲也是在那時投奔了劉備,自此潛龍出淵,終成一代名將。

袁熙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可不想做趙雲槍下第一個男人。

不然後世演義就該如此寫了。

“袁紹之子袁熙,自不量力,出城搦戰,被趙雲拍馬趕來,照喉一槍,刺於馬下。”

所以麵對趙雲攻城,袁熙一直堅守不出,不給趙雲刷戰績的機會,還常常在城頭和趙雲說些曖昧的話,讓城下士兵聽了,以為兩人私下很熟。

這事情肯定會傳到公孫瓚耳朵裡,平添些對趙雲的不信任出來。

而且這次趙雲帶兵攻城,未必不是公孫瓚在試探。

雖然劉備和公孫瓚同為盧植學生,但自從劉備相助田楷,交好陶謙後,便有了另立門戶的苗頭。

公孫瓚不傻,所以對也對趙雲開始提防,這未必不是趙雲日後出走的原因。

但公孫瓚想要離間袁熙城內人心,袁熙何嘗做的不是同樣的事情。

因為他需要更多的得力臂助。

治理一地,需要恩威並施,他恩是有了,威還不夠。

幽州這種靠近烏桓鮮卑匈奴等外族的百戰之地,要是縮在城裡,不能打勝仗,百姓自然會覺得駐軍保護不了自己,人心不穩,便會離散而去。

袁熙之所以急著趕來幽州,就是因為如果坐等三年後袁紹擊敗公孫瓚,他再來幽州當刺史,一切都晚了。

所以他冒著生死危險,就是為了提早在幽州建立威信,收買人心,日後幽州軍民才能死心塌地為他所用。

雖然這很艱難,但畢竟還有希望。

但最初袁熙也沒想到,公孫瓚軍那麼難對付,尤其是白馬義從,野戰簡直可怕。

彼時他還沒有麴義幫忙練兵,吃了幾次虧後,他果斷選擇了做縮頭烏龜,發揮前世唯一的優勢。

打灰築牆。

城下的趙雲也很猶豫,對麵城牆上的,是袁紹次子,守城三年,極度狡猾。

白天從不出擊,卻喜歡派人在晚上襲營,公孫瓚軍吃了好幾次虧,後來連白馬義從也多有死傷。

這個時代,精兵就是甲胄齊全的強兵,而晚上襲營,就是看準了敵人來不及著甲,打個出其不意。

但能夜戰的良將寥寥,說明北新城中,定然是有個極為厲害的人,這也讓趙雲暗暗警惕。

趙雲也曾想晚上誘敵,但是他帶兵數次過來,對方卻從不出城與之交戰。

趙雲頗為鬱悶,公孫瓚軍中比自己有名的將領大有人在,你敢偷襲他們,卻不敢偷襲我?

為什麼?

正當趙雲也在發愁如何拿下北新城時,對方卻拋來了一份極有分量的賭約。

這個時代,世家最重信譽,那袁熙拿自己父親和家族的名譽賭鬥,要是事後不遵守賭約,汝南袁氏的名聲就完蛋了。

而如果趙雲贏了的話,便能以最小的代價拿下北新城,會少死很多人,其實是頗為符合趙雲想法的。

趙雲身旁部將低聲道:“將軍,隻怕那袁熙不顧諾言,趁著這機會逃跑。”

趙雲聽了,泰然道:“那豈不正好?”

部將一愣,隨即明白過來,當下敬服。

此時袁熙也知道,趙雲巴不得自己逃跑,好兵不血刃拿下北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