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
像張謹言、趙朝宗、王均、李天華等少年是因熱血而自發地附和,武學館的將士們也是因為一腔熱血,文人士子們雖有熱血卻不習慣大喊大叫,有些忸怩,但見武夫們都喊了,他們豈能落後?於是跟著喊起來。
那聲勢,氣壯山河!
沒有人願做亡國奴。
李菡瑤也激動得雙目放光,激情似泉湧,從心底向四肢百骸傳遞,震顫全身;海潮般的激情過後,仿佛耗儘了精力,身子還有些虛軟,隻留餘韻綿綿。
她當初派小藤甲軍去北疆籌集糧草,憑的就是一腔熱血,想做便做了,沒有太多的瞻前顧後和算計,就是想為國儘一份力,支持邊關將士們,至於後來用這件事跟朝廷談判,完全是隨機應變、順勢而為。
相比之下,王壑要冷清些,縱有熱血,那也是深埋在心底,輕易不外露的,但受李菡瑤感染,他也激情滿懷,輕聲道:“他們,是國之魂魄!”
李菡瑤重重點頭道:“嗯。有這些人在,縱然西北戰役敗了,安國也休想統治中原。”
他們,是大靖的希望。
論講堂內足有七八千人,千人有千般心思,其中有一部分人關注的重點不在戰爭的勝敗上,而在新君的選拔上,到底兩位王爺是憑什麼推舉王壑為新君的呢?從朱雀王剛才講述的大戰經過來看,立功的人可不少,王爺本人更是活捉了安皇,他們覺得功勞並不比王壑小。
文人中不乏喜歡尋根究底之人,事關新君,更要弄清楚,這些將來可都要載入史冊的。
跟江如波搭夥做買賣,寫出《月皇和昊帝的香豔邂逅》等暢銷書的白舉人和年舉人便在其中,兩人窮得隻剩一身傲骨和膽氣,沒什麼不敢問的。
白舉人等喊聲稍低,便站出來,先躬身衝朱雀王行了一禮,然後問道:“此戰朱雀王和玄武王功勞都不小,兩位王爺又有兵權在手,為何卻推舉昊帝為新君呢?”
頓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朱雀王如何回。
因為這也是他們困惑的。
朱雀王沉聲道:“因為昊帝是此戰的謀劃者。‘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這謀劃早在皇城兵變之前,甚至,皇城兵變就是其中的一環。他雖滅了大靖,但也在最短時間內平息了朝堂紛爭,安定了民心,使得朝堂上下一心,全力對戰。鎮遠將軍是他請來西北的,月皇也是被他拉攏的……這場大戰之前,他做了很多事,連簡繁都被他用上了。——眾所周知,簡繁可算是他的仇人,為了抵禦外敵,才特許他戴罪立功。這份胸襟和氣魄,遠非廢帝可比。還有月皇,身為女子造反,被天下人唾棄,隻有昊帝高瞻遠矚,敢與她聯手,才能得她不遠萬裡援助糧草。這布局,本王不能!玄武王也不能,所以我二人都心甘情願推舉他為新朝新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