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想過上好日子,光靠著這兩畝地可是沒什麼用,而且也不擅長種田。
還不如多進山,自己身強體壯的,多獵幾回野味也比看天吃飯的種地強。
杜文秀也不把這當回事兒,不過何嫂送來的黃豆,倒是讓她興起了做醬豆的心思來。
以前自己家每年都會做西瓜醬豆,夏末的沙瓤西瓜做出來的醬豆,炒一炒,夾在饅頭裡,那可是太香了。
不過也沒聽說過這裡有賣西瓜或者種西瓜的,或許還沒有傳進來吧。
反正既然這會子已經有了黃豆,倒可以先試著做沒有西瓜的醬豆試一試。
除了曬乾了木耳賣給會安樓之外,現下杜文秀還穩定供給會安樓的醬菜,雖說這時候的人們也多會用醃製法做鹹菜佐餐,但架不住她做的口味不同,黃瓜和豆角大蒜一起醃製,另有一番風味,而且清脆爽口,甜鹹入味,還有大料的香味。
雖還說不上是會安樓的招牌,但是做為佐餐小菜,卻也是一道特色。
為此,會安樓的掌櫃又將收購的價格往上提了一成,還叮囑不要斷了供貨才好。
杜文秀也開始大量收購黃瓜、豆角、大蒜等這些適合做醬菜的小菜,後邊兒又加上了蘿卜,桃花村種小菜的人家除了留下自家吃的,剩下的大多賣給了她,也省得自己挑到鎮上去賣。
多數人還是盼著她做得好,除了呂嬸子。
自那件事後,呂嬸子整日裡神神叨叨,見誰都說些自己編排出來誹謗陸家的一些淡話,初時還有人應和兩句,及後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小菜要賣與陸家,怕自己隨口應和的話傳到杜文秀一家耳朵裡,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每回見了呂嬸子也就繞著走了。
這幾個月下來,每隔十天陸方海便乘著老楊頭兒的牛車往鎮上送幾壇子醬菜,不少人眼紅,都說陸家靠著杜文秀這手藝,怕是不少賺錢。
也有人暗戳戳的在方氏麵前說些不鹹不淡的話,無非是方氏現在命好哦,媳婦能掙錢養家,自己還不用看孫子,正是富貴閒人的命呢。
初時方氏聽了回家也會指桑罵槐的鬨上一回,待杜文秀聽煩了,忍不住開口刺她,如果覺得銀錢多了紮手,便把這生意停了,大家一塊兒歇著。
加上陸方海兄妹也在旁勸著,現在這日子不比以前饑吃不飽的時候好過?方氏也沒了話說。
後邊兒自家養的雞開始下蛋了,杜文秀又試著做了鹽蛋和變蛋,同樣供給了會安樓,不過因著變蛋樣子氣味古怪,這裡的人還有些接受不能,卻是需要像木耳那樣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才好。
巧兒這半年倒是長了不少,個子抽條兒了,臉色也紅潤了,穿上做的新衣裳,紮起紅頭繩,也是個漂亮的小姑娘。
原來處於村裡邊緣地帶的陸家,如今村裡議事村長也會特意叫人過來叫上陸方海。
日子過得紅火,媒婆也踩著點兒的上門了。
巧兒都快十四了,該議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