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隊首發——
中鋒:馬冬龍(85):2.17米,100公斤,1969年。
大前鋒:魯達(99++++):2.06米,115公斤,1964年。
小前鋒:張繼先(83):1.95米,91公斤,1965年。
得分後衛:張勇軍(84):1.93米,90公斤,1962年。
控球後衛:吳傑(87-97):1.90米,93公斤,1963年。
澳大利亞隊首發——
中鋒:盧克·朗利(70):2.18米,102公斤,1969年。
大前鋒:馬克·布拉德克(73):2.08米,105公斤,1967年。
小前鋒:托尼·弗拉霍夫(77):2.03米,98公斤,1963年。
得分後衛:安德魯·蓋茨(80):2.01米,95公斤,1965年。
控球後衛:史蒂文·戴姆勒(78):1.86米,80公斤,1962年。
澳大利亞男籃相比那些鮮有70以上能力值的亞洲球隊,整體實力確實高了不止一籌,而且年齡都不大,還有不少潛力可挖,不僅對得起他們世界第6的排名,也符合原本位麵漢城奧運會第四的實力。
吳傑比較關注這五人裡的安德魯·蓋茨、馬克·布拉德克、盧克·朗利,因為他們都是不久後加盟了NBA的球員,儘管隻有盧克·朗利算是在NBA站住了腳,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NBA對國際球員極為不友好,澳大利亞隊的這個陣容確實有一定潛力。
但這種潛力與中國隊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國隊的這套首發陣容,即便是水平最差的張繼先也足以去澳大利亞當大腿。
安德魯·蓋茨在原本位麵是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籃球明星,但他在巔峰期連續三次前往NBA都铩羽而歸。
美國人根本不重視這樣一個運動能力平平,隻能在國際籃球規則下才能展現出較高水準的白人球員。
但與其同歲的張繼先,早在一年前就被NBA球隊選中,並且選中後甘願等上幾年,這種待遇足以讓安德魯·蓋茨直接自閉了。
至於那個被澳大利亞寄予厚望的盧克·朗利,他倒是有一定天賦,否則也不可能成為公牛王朝的一員。
這種王朝球隊要想混進去簡直天方夜譚,朗利看起來像混子隻是因為他身邊的隊友,特彆是對手都太優秀了。
但話說回來,他今天的對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雙方開場爭球時,朗利看著麵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生之敵的馬冬龍,心裡沒有任何懼怕,反而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這自然是因為他沒有與馬冬龍交過手,去年的U19世青賽,澳大利亞隊在沒有遇上中國隊之前,就已經被蘇聯人淘汰了。
澳大利亞媒體認為他與馬冬龍旗鼓相當的原因,主要是當時澳大利亞U19在小組賽上與美國U19交過手,當時郎利的表現可圈可點,即便是在被蘇聯U19淘汰的那場也表現十分出色。
但問題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啊!
澳大利亞媒體刻意回避了馬冬龍當時遭遇這兩支球隊時,那可不僅僅是表現出色,而是化身為內線大魔王,隻身就將禁區變成了對方的禁飛區,完全是統治級的發揮,關鍵是他還幫助自己的球隊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此時兩人站在一塊,其實光看身體的靜態對比就高下立判了。
馬冬龍和郎利都是18歲,身高和體重相差無幾,但兩人的骨架和肌肉不用專業人士評判,哪怕偽球迷都能一眼看出骨骼驚奇的馬冬龍,無論哪方麵都順眼的多。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人的身高體重雖然相近,但馬冬龍擁有完美的頭肩比,超長的跟腱臂展和大手,目前肉不多但輪廓極為精致的肌肉線條。
這時再看看郎利……好吧,其實不用看了,直接看比賽更直觀……
此時球場中央,主裁判正好將籃球拋起,隻見郎利還沒反應過來呢,馬冬龍就已如同旱地驚雷般向上躍起,一雙快要趕上吳傑某處長度的大手用力一拍,籃球就飛到了中國隊的半場,而這時的郎利才剛剛離地20公分。
第一回合,兩人在彈跳上的比拚,可以說完全沒有可比性,差距已經大到像是天塹鴻溝般隻剩下仰望了。
馬冬龍落地後加速跑向前場,他嘴上雖然沒說什麼,但心裡早就憋著勁,準備好好招呼一下郎利了。
今天中國隊的戰術也有彆於以往,大家需要圍繞馬冬龍進行戰術運轉,說白了就是以他為核心展開進攻,他才是今天的主角。
但這不意味著中國隊不能打快攻了,畢竟連未增重前的郎利都有不錯的機動性,馬冬龍飛奔起來甚至不比對方的小前鋒慢。
托尼·弗拉霍夫就看著從自己身邊超車的馬冬龍一臉驚恐之色,因為他已經在加速衝刺了,客還是被馬冬龍先一步衝到籃下。
至於郎利,他早不知道被甩到哪去了。
馬冬龍衝到籃下時,吳傑的傳球也到了,可惜過快的衝刺速度讓他無法進行空中接力,隻能先把球接下來。
這給了布拉德克和弗拉霍夫趕到籃下防守的機會,但還不等兩人站穩身體,馬冬龍就已經原地旱地拔蔥,完成了一記讓澳大利亞球員根本來不及反應的強起暴扣!
“我的天,他的彈速也太快了吧?”
“我有點迷糊,不是說黃種人的彈跳是全球最差的嗎?”
“七英尺兩英寸的身高,還有這樣恐怖的彈跳,我已經開始同情郎利了。”
“……”
各國觀眾都被馬冬龍這暴力的一扣驚得瞠目結舌,郎利與他的隊友表情也差不多,此時場內場外的澳大利亞球員都隻能無奈地看著剛剛在自家籃筐上肆虐的馬冬龍,此刻自信心已經有再次往下降的趨勢了。
這時唯一能挽回士氣的辦法,自然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必須讓郎利去還以顏色。
中國隊這邊退防很快,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甚至猜到了澳大利亞隊這次進攻會打內線,而且多半會讓郎利完成終結。
這個其實不難猜,真正難猜的是過程。
但這對中國隊依舊不是問題,因為澳大利亞三個最強球員的技術特點,還有打球風格,中國隊這邊也有三個人一清二楚。
現在剛剛18歲的郎利自然比公牛時期靈活許多,但即便是巔峰時期的郎利,進攻端也就是掩護後的籃下切入,以及一手不夠穩定的中投,至於一對一的麵框進攻,或是低位的背身強攻,這貨整個職業生涯都不曾擁有過。
那麼如何防守也就簡單了,隻要卡住他往籃下無球切入的路線,不給他中距離空位出手的機會,此時的郎利就沒有任何得分辦法。
郎利如何能想到自己的老底被人摸得一清二楚,他仗著自己的身高和還算靈活的腳步,本打算在高位進行掩護後切入籃下完成進攻。
但問題是馬冬龍的腳步遠比他更快更靈活,最險惡的是吳傑明明有機會封鎖對方控衛的傳球路線,魯達也有在籃下包夾的機會,但他們一個偏偏讓球傳了進去,另一個則站在遠處看戲並不過去包夾。
於是當郎利按計劃切入禁區接到傳球後,很舒服的就兩步順下切入到籃下,隨即一個流暢的上籃動作將球投出……
“有了!”
郎利心中一笑,渾然不知身後有一雙巨大的仿佛籠罩一切的巨掌,居然後發先至,一把就將他剛剛離手的籃球抓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