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功績如此,他的死亡對秦廷本就是重重一擊,如果再在王位人選上出現這樣巨大的變動,那大家簡直不要過日子了。
一個經曆許多戰爭穩定下來的、才維持一段年月、一代帝王的王朝,是經受不起這樣大的政治動亂的。
所以驗不驗明在此處已經沒有意義了,如果詔書確實為假,隻能說明弟弟掌握了一定勢力,可以讓中央發出這樣一封矯詔。
扶蘇又不知道胡亥以後會乾出啥破事來,對他來說,維持帝國的穩定更要緊,那他為了這樣的時局穩定,獻出一條生命又如何呢?
於是會有大家不能理解的“聽了蒙恬的勸說還要上趕著去死”的行為出現。卑鄙之人苟且求生,高尚者自有抉擇,又不是人人都是朱祁鎮。】
朱瞻基: 所以,真的就和這頭豬一樣的兒子過不去了是嗎?
於謙與朱祁鈺卻在天幕敘述下觸摸到一點原來曆史軌跡上自己的想法: 奪門之事已成定局,江山多次易主對朝局影響何其大,既如此,為天下忍辱也是應有之義……
呸呸,什麼應有之義,江山兩度交到先太上皇那等人手裡,才是和天下萬民過不去呢!
王文觀二人麵色,暗自點頭,總算是想通了。
【一些刻在靈魂中的信義觀與生死觀,加之“孝”的原則,詔書的程序正義,秦法的嚴苛,再輔以對時局的個人判斷,種種因素,幾乎導致胡亥的矯詔發出後,扶蘇難以逃離的死亡。
還是那句話,現存的史料實在太少了,我們對扶蘇死因做出的判斷還是在曆史基礎上產生的推測,可能有彆的理由,也有可能人家就是比較剛烈攔不住。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扶蘇被儒生教導得太迂腐了愚忠愚孝”這個論調,基本上可以確認是錯誤的。
千百年來大家對扶蘇都很憐愛哈,山有某物隰有某物原本是《詩經》常用句式,但扶蘇的名字讓“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鄭風名傳至今。大家念著他的名字,想象山中樹與池中花,認可他的仁,展望他如果正常登基秦國會走向什麼樣的路。
——會走什麼路,其實還是很難說。
就博主個人的曆史觀而言,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對沒有真正登基的太子抱有太多的政治想象,不僅僅是扶蘇,而是囊括我們這個專題會提到的所有悲劇太子。
悲情人物固然可惜,但做太子與做皇帝差彆那可太大了,一個登基之前情緒穩定表現很好的人,誰能打包票他成為皇帝後依然如此?當然啦,像楊廣那麼能演的還是少數人,但我們都很清楚,權力會改變一個人。
不隻是負麵的、心性上的冷與硬,還有一些積極的東西,他的眼界與考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