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想摔鎮紙,一看是自己用了十好幾年的,生生忍住,把一把羽扇給摔了,用腳踩上去:“難道寺人祈說的都是真的?梁氏知道四郎會被太子殘害,她怕被四郎連累,所以轉投了太子?我早就聽說過了,梁氏好妒,我打從心裡就不喜歡她的性情,要是……罷了,我就發發牢騷,到底是我這當爹的沒用,為了皇權,無視了四郎的終生幸福。”
“陛下,梁氏女為何轉投太子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現在也隻能安撫上蔡梁,今日梁氏女要不在宮宴上下跪懇求,陛下還有彆的辦法籠絡住上蔡梁,可事已至此,要是陛下厭棄梁氏女,梁太公父子皆剛愎之人,哪怕不是真心為一個女兒出頭,但為了梁姓一門的顏麵,恐怕都不會再臣服於陛下了,陛下雖不是不能棄此姓,可關於收複義州一役,已經做好了全局部署,如果臨時換將的話……”
“那就必敗無疑了。”司空通相當明白,堅定道:“我再是厭惡梁四娘,也隻能安撫上蔡梁,允了他家女兒為太子良娣,我還要賜給他們另一恩榮,將清河許嫁梁訴。”
白川君抬眼望屋頂:“陛下莫不是被氣昏頭了吧?”
司空通:???
“梁氏的嫡女為太子姬媵,陛下卻要將清河公主許配給梁氏的嫡子,且此時,陛下尚還不能肯定太子殿下會否過河拆橋,真在登位之後殘害手足。現梁氏女進了太子府,四殿下明明可以免受太子、皇後的忌憚,陛下卻偏要把四殿下和上蔡梁串連,這,這,陛下真是被氣昏頭了。”
關於上蔡梁未必一定得和心宿君“串連”這件事,司空通是的確沒有細致考量,他習慣了先定計劃,再按策定的計劃步步為營的去實施,但因為“重生事件”,似乎讓很多的人事變得不可控了,司空通還沒有習慣隨著人事的改變去調整他的策略,這樣吊詭和機密的事他也沒有太多人可以商量,此時唯有依賴白川君。
“太子,二郎及三郎的婚事都算是落定了,唯有四郎,因為梁氏女反悔,終身大事未決,君卿也知道我的構圖,現有的幾個皇子中,六郎、七郎還小,看不出個優劣來,要想讓二郎、三郎團結一致為皇權獻力,不是沒有可能,但可能性甚微,五郎師從的是琅沂公,我從未指望過他能於戰事軍務上致力。
也隻有四郎,他天資機敏,謀斷果決,還有將帥之質,現今天下是亂世,大豫若無驍將,如何能夠偏安於江東?四郎的婚事不能草率,他未來的妻族必須得到扶植,才能捍衛社稷安定。”
白川君也素來知道大豫的門閥並不是重文輕武的思想,如琅沂王氏,琅沂公王斕雖不能率兵出征,可王致、王斐等都可謂驍將了,便是王斕,走的雖是文官之途,但若任大司馬在軍事上運籌帷幄也是全然夠格的,皇帝陛下的理想是要鞏固皇權威懾門閥,那皇族子弟中,至少也得培植出一個文武全才來。
但這件事不容易,相當的難,大姓門閥的根基已經數百年的深厚,而司空皇族呢?建朝立國也僅百年之間,而且有太多帝王的生活都追求享受糜爛,縱有百年的“根”,其間有六、七十年也是腐爛的“根”,無法輸送營養,司空皇族現僅餘司空通一脈,而司空通,他其實有半生時間,考慮的僅是如何苟安於鬩牆之爭,是命運把複國振世的重擔強加於他身上,司空通的確力不從心。
當一個合格的皇帝已經是個大難題,還要培養個強大的繼承者,題目超綱了。
所以司空通才如此重視司空月狐這根“芝蘭苗”,在他心目中,儲君和司空月狐同樣重要,是司空皇室缺一不可的兩大砥柱,國祚的存衍,務必不能失去有望承挑大任的人才,門閥世族是如此,皇室更是如此。
這是司空通的家事,但又與國事挨點邊,而滿朝文武中,也唯隻有王斕和白川君兩個人可以替司空通就家事的難題給點建議,今日王斕並沒有赴宴,白川君就“捷足先登”了,他其實也有所想法,乾脆利落的道:“其實幾個皇子中,就太子的大婚有必要速速告成。”
“哦?”
“二、三兩位殿下,他們未來的王妃多半是他們的母族擇定的,陛下本不是那情願,借著這遭變故,何不乾脆把另幾位殿下的婚事都推遲了?如此一來,對於陛下原本的設計就有了更多的餘地,更重要的是事態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必然會讓更多的重生人沉不住氣,他們一但‘顯形’,陛下就有了更多途逕查清寺人祈的話究竟可信不可信。”
司空通頷首。
關於出現“重生人”一事,他隻告訴了白川君,連王斕都被他瞞著,這倒不是說司空通不信任王斕,可有一個“重生人”原本就是王斕的孫女,據寺人祈說,王青娥還是他親自下令處死的,這個就很難啟齒了,更難啟齒的還有太子繼位後,居然逼著裴瑜跟瀛姝和離,硬是納了瀛姝為淑妃……
王公會作何想?呸,早知道太子是這樣一個好色胚,我就不該殫精竭慮的扶持他位登大寶。
可僅僅是寺人祈一人之辭,司空通當然就不會決意廢儲,再則從他這個皇帝的眼光看來,就算太子執迷於私情,乾出奪人妻室的事確實很不厚道,但就這樣一件事,遠不至於動搖根基有損大局,司空通的老祖宗就曾經寵妾滅妻,但正是這位老祖宗建立了大豫皇朝,這才有了司空氏的百年基業。
為帝王者,不必太拘小節。
司空通點著點著頭,又想起一事:“拜托君卿試探帝休一事,進行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