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就應該有農村的樣子,這是潘寶山擺出的第一句話。
潘寶山說,現在到有些地方看看,不難發現原野中很突兀地就長出了農民集中居住的高樓,還美其名曰“田園小區”、“世外桃園”等,根本就是不倫不類。新農村建設中,新村建設不是要模仿城市建大樓,把田園也變成“水泥森林”,而是要根據農村的生活特點和農民的習慣需求,因地製宜循序漸進。就目前階段來說,農民還需要一個“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庭院,大小不限,但必須有。
潘寶山的這個論斷,同省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調研的精神不相符。
經過省新農村建設調研組的幾次分頭調研,現在已經形成一個共識:聯排彆墅式新村建設,對集納土地起到的作用沒有達到最大化,大都認為要建多層住宅樓,以便騰出更多的土地。
講師把這個算是“權威”的觀點亮了出來,問潘寶山怎麼看。
潘寶山略一思索,說就這個問題,前麵斷斷續續已經說了一些,就不再說了,隻有一句話:讓那些不了解農村、不懂農民的人,對新農村建設指手畫腳,很可笑,也很可怕。
講師對潘寶山點點頭,說明白他的理念。
從講師的表情來看,這差不多算是對潘寶山的認可,不過潘寶山似乎並不領情,接下來又很認真地說講師並不明白他的理念。
這讓大家很吃驚,包括萬軍,他哼地一聲